山东作家黎汝清

2011-09-14来源 : 互联网

当有人提到有些青年人已经不知道他的作品时,他笑着说,这是正常的,他并不觉得自己会“名留青史”,也并不认为“名留青史”很重要,*重要的是活过一生,就无愧一生。

黎汝清同志,原任******部文学创作办公室主任,老家是山东博兴。近读《作家文摘报》,载有介绍**作家黎汝清同志的文章,文字很短,说他已经离休,但还像以前一样*爱看**电视台第七套节目的军事频道。当记者提到有些青年人已经不知道他的作品时,他笑着说,这是正常的,他并不觉得自己会“名留青史”,也并不认为“名留青史”很重要,*重要的是活过一生,就无愧一生。

黎汝清同志著述甚丰,主要的长篇有《海岛女民兵》、《叶秋红》、《皖南事变》、《湘江之战》、《丛林战争》等,著作有几**字。

当读到上面的那篇文章,我又情不自禁地回忆起30多年前与黎汝清同志的一段交往。

大概是1979年夏季,黎汝清同志因事去济南,我陪同高雁雪同志从济南接他来惠民地区(今滨州市)住了几天。他给全区的**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几百人作了报告,他讲话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把文学创作这门深奥的学问,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时间两小时有余。他始终声音洪亮,但滴水未沾,后来我问他,黎汝清同志说:习惯了。他的讲话稿,经过整理,发表在地区文化局创办的《渤海》杂志上。

雁雪和我还陪他到老家博兴县庞家乡黎寨村看了看,记得正是雨后天晴的日子,村头的湾里泡着一群光腚小孩子,看到一辆吉普车驶进村里,他们都在湾边光着身子惊奇地东张西望。黎汝清同志说:一进村子,见此情景,便回忆起难以忘怀的童年生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因那时还是人民公社时期,说实话,乡村里还没有多少变化,街道两边都是土坯盖的平顶房,道路坑坑洼洼,因刚下过雨,地面也有些泥泞。

黎汝清刚走进家门,乡亲们便挤满了院子。人声嘈杂,问好声不断,因为盛夏,光着膀子的人也不少,他们不习惯握手,但那股热乎劲几乎把黎汝清抬了起来,特别是小时的伙伴和同龄人。热闹了一阵后,黎汝清回到屋子里和亲人说了不少的话,他没有在家中吃饭,我们便离开了黎寨村。

因为那是1979年的事情,群众的住房和穿戴,包括屋子里的摆设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那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夕,是曙光的微亮,春雷滚滚的响声即将到来。

在路上交谈时,他非常欣赏家乡的马路(指张北路)。他说:在江南,我还没有见到这样宽阔、平整而又质量上乘的柏油路。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正是故乡新麦上场,稻浪滚滚,枣花香浓的时候,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1979年,生产队还没有实行个体承包责任制,但那场伟大的变革,已经在孕育,在萌动,在破土而出……

在博兴县曹王公社,正在那里驻村的他的同学高德明同志,听说他的到来,还特地自备名酒佳肴宴请了他。但任凭乡亲好友怎样热情劝说,黎汝清同志还是滴酒未饮,他几次起身合掌致谢,并说:也是几十年养成的老习惯了,很难从命。黎汝清同志只好以茶代酒,饮酒饮茶并不重要,客人的确被一片亲情和乡音包围着,敬酒声此起彼伏,欢声笑语连连不断。这是在生他养他的渤海大平原上接受宴请。酒宴结束时,从情绪从神态上,饮酒饮茶者似乎都有点醉意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