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为梦痴狂

2012-06-27来源 : 互联网

“生活没法让你选择,”年过五旬“知天命”的黄鸣,讲这句话时本意是:你所选择的生活已无法改变。但人们都习惯去设想:如果不这样,那将会如何?他也不例外。

1987年,黄鸣偶然读到贝克曼(Beckman)的《太阳能─热能转换过程》一书,他的生活因此改变。否则,“要么就是在石**当里当一个**的****,要么就是出国,”他说。

再早十年,另一件能够改变黄鸣人生轨迹的重要事情,是那场高考。

应该说,这是一次被动的选择。1977年,19岁的黄鸣当时“实际上是糊里糊涂地”参加了高考。不光是黄鸣,在那个梦想是**品的年代,所有人都在被动地选择命运,上学、下乡、当工人都不是自己说了能算的。

在得知**高考后,出身不好的他一开始还不敢想。但黄鸣考上了。作为**高考后的**届大学生,他考取了华东石油学院,学习石油矿场机械专业。

在他还没来得及对石油有太多了解时,陈如恒教授在**堂专业课上告诉所有同学:世界石油只够用50年,中国的时间更短,并且是一个贫油国。这句话一直驻足在黄鸣的心里。

毕业后黄鸣分配到地矿系统工作,之后的十多年里,他就一直在找油。然而油找的越多越快,黄鸣越觉得这个行业会留给子孙更多的欠帐。这让他一直难以忍受。直到1988年读到了贝克曼的书,他才开始释怀。照着贝克曼的方法,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造出来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之后的7年里,他一边找着油,一边忙着他的太阳能小作坊。

1995年5月的**,在连续失眠两夜后,他准备辞去优厚待遇的工作,下海创业。当时已是地矿部德州石油钻井研究所技术装备室副主任、**工程师的黄鸣横下一条心,**离开打了18年交道的石**业,借债100万元做起了太阳能热水器,他将这家企业命名为:皇明。

下海这个决定对于黄鸣来说不是头脑发热的一时冲动,早在他年幼的时候,父亲就瘫痪在床,对于在这样一个不幸家庭长大的孩子,他的每一步都必需慎重考虑。为了不刺激病中的父亲,对于创业这件事,他想尽一切办法隐瞒下来。直到几年后事业有了起色,才敢告诉父亲,并背着父亲到厂里走了一圈,让老人家放心。

谈起当初下海创业的选择,他说:一开始的想法是选择当科学家,自己做太阳能领域的**,并没有想过做产业、做企业,做**。但是国家没有科研投入,自己也找不到投资者,*后只能自己挣*养活自己的科研。从原始创业的初衷出发,后来发觉为了科研还是需要走知识产业化的道路,这让他不自觉地成为一名商人。

农村包围城市

黄鸣的前瞻和执著,实现了皇明公司在国内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崛起。从技术层面上看,这得益于他首创的“太阳能科普营销”——每到一地先给消费者普及产品知识,再销售太阳能产品。

皇明的这一独创模式,成功将太阳能热水器销往农村地区,奠定了他“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营销**人”的行业地位。

除了市场普及之外,他还持续要做一件事情,就让太阳能产业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层面的认可。

2003年3月2日,第十届一次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进京的列车上,黄鸣就已手拿《太阳能强盛中国》的小册子穿梭于各个车厢,向各位代表介绍。作为中国太阳能产业唯一的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他在那年两会期间联合56位代表,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一份支持环保节能的议案。同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将制定《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列入了当年立法规划。

2006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然而,这部超常规出台的法律并没有带给诸多可再生能源开发商预料中的惊喜。由于《实施细则》迟迟未能出台,该法的实施依然举步维艰。

作为《可再生能源法》议案的提起人,黄鸣希望这个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能够得到法律应有的重视。“如果不借《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之机,用猛力推一把,我国目前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极有可能重演美国以及北京、烟台光热产业冰川期的悲剧,沉重打击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

徘徊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的黄鸣,在其《关于重点扶持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议案》中写道:“太阳能光热产业是可再生能源*具潜力和现实意义的产业,是未来国家常规能源替代的主力军。”

他认为“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与其他可再生能源要同等待遇,绝不能把热利用边缘化”,对于成就如此显著的光热产业并没有在法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黄鸣显得很不理解:“是《可再生能源法》而不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法》”。

美国政府早在**次能源危机时曾出台很多优惠政策扶持太阳能产业发展,上百万户居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整个产业发展非常火爆。但后来能源危机缓解,政府取消了优惠政策,绝大部分居民购买的太阳能热水器烂在楼顶上。消费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陷入长达几十年的冰川期。

当时的中国太阳市场也是如此,整个产业的鱼龙混杂、国家标准的相对薄弱、政府和社会缺失信心,无论烟台还是北京,市场冰川、消费者心中的冰川难破。在90年代初,这些地区农村盖新房,就会有业务员跑来要给我装太阳能。过了几年,太阳能坏了,再去找人,公司早已没了。这给消费者埋下了长期的阴影。和烟台同样火过的北京周边郊县平谷、顺义等地多家太阳能厂大多也倒闭。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太阳能,从1997年开始,皇明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太阳能科普万里行。近10年的时间,宣传队行程达8000多公里,太阳能科普报发放逾千万份,并在全国建立了5000多个营销服务网点。坚守数年后,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农村市场渐入佳境,尤其是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随着国家“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因为有了国家的参与和国家财政的补贴,演化成一场太阳能下乡狂潮。

在农村市场上,曾尝过甜头的皇明也逐渐体会到其中的苦头。随着黄鸣的成功,众多国内太阳能厂商都将目光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这座“金矿”。

黄鸣多次公开抱怨说,皇明培育了市场,但被同行窃取了果实。除了价格被同行压制外,皇明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升级。在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人抱怨其将经销商变成企业的市场谋利工具,却忽视了与经销商之间的文化和人情纽带的建设。

在一个悸动和狂热的市场,如果不能够认清形势,调整企业的发展和市场战略,将会面临着重大的经营困境。在得农村者得天下的太阳能市场中,皇明的调整显示出对农村市场的既爱又恨。

2008年,在太阳能行业年会内部会议上,皇明方面表示:不会到家电下乡行列中凑热闹,但在不久前公布的2011年家电下乡中标企业名录中,皇明太阳能赫然在目。对此,皇明市场部部长于大鹏对媒体解释称:“公司对农村市场既爱又恨,现在不可能马上完成调整”。

痴狂与转战

公开资料显示,如今中国有2800家左右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但销售额过20亿元的公司屈指可数,市场中充斥着众多手工式作坊。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的数据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销售额约578亿元,比2008年增长34%,在三大热水器总销量中居首,占56.7%。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依然混乱不堪,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产品标准。

尽管处于龙头老大的地位,但尴尬的是:尽管皇明的产品和质量在农村市场有不错的口碑,但售价远高于同行。

“当你看到整个行业很乱的时候,一定会很难受,一定会失去信心做不下去。怎么能坚持得住呢?实际上我看到了我的消费者,他们要好东西,他们要高质量,他们要更好的性能、功能。”

更重要的是,黄鸣认为太阳能这个行业自身的问题是,在国外还没有**标准时,我们自己的标准提升的强度不够,“很多的部门都认为国外没有这个标准,你有这个标准,就会怀疑你。”他呼吁同行尽快地提升太阳能产业标准,太阳能产品、技术的标准应该是走入高端、走入主流而不是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黄鸣也早有决心从这个日渐混乱的农村市场抽身,从更高的层面布局。在5、6年前他便开始谋求城市,那时的想法是用更高质量的产品进军城市高端消费人群:“用户甚至会一点不拒绝的去购买几十万块*一套的太阳能的智能化的、3G的、光伏、光热组合的高职能化的恒温,24小时全天候即开即热这样远程的系统,我相信他们,相信要更好的东西,而不是说要更便宜的东西,”他对局面如此分析。

他认为,皇明需要做的事情是,要真正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甚至开发他们不知道的,但是恰恰复合他们未来利益的,让他们惊奇的产品和技术。

在这样的产品思路下,皇明自然想到了与高端地产商合作,直接推广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开始自己谋划环保楼盘建设。对于皇明是否会向地产商转型的猜测,黄鸣在去年对媒体表态时说,“皇明没想过真正做大房地产业,我们做的是样板房,*终目的在于通过房地产样板营销,推广太阳能的应用”。

如今已经开盘的、坐落在德州郊外的蔚来城可能代表了黄鸣想要的未来。这个楼盘*大的卖点就是环保,它不仅将太阳能热水器引进了楼盘,还拥有太阳能车库、太阳能雕塑等绿色建筑。2009年8月开盘时,价格为6500元/平方米,是德州平均房价的3倍之多,*高时卖到了8700元/平方米。据介绍,接下来皇明还将在杭州和青岛复制蔚来城模式。

黄鸣对进军城市市场思路的总结是:是赚富人的*去帮助穷人。如果说过去皇明的路子是,以太阳能产业技术为背景,县城包围大城市,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模式,现在则是从高端做起,正好相反。和大的房地产合作,满足他们的新能源和节能住宅的需求,这是皇明建蔚来城的出发点。

(**齐鲁 奕暄转载)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