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楞调:中国的民间花腔

2014-07-08来源 : 互联网

包楞调是流行在山东成武的民间歌曲。1962年10月,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田集镇小程楼村采**间歌手周金英时,收集并记录了歌词,后由成武县**中学教师孙啸天谱曲。

周金英演唱的包楞调,64段词由一*诗发展而来。诗为:“晴空明镜,松峰凤鸣,星亭清静,景动风轻。”诗中的每个字按先后顺序演变成四段词,每段由四句组成。整个唱词内容表现广泛,春夏秋冬、山水花草、日月星辰、君王贤士、公子**、天仙神怪、名胜古迹等等,无所不包,****。

1963 年,魏传经改写填词的包楞调,在山东省民歌演唱会上,由菏泽地区代表队姚月兰演唱。演唱会后,由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歌曲》杂志同年第四期发表,从此在全国流行起来。第二年5月,由山东省歌舞团*唱演员张英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音乐界人士纷纷发表评论。成武民歌包楞调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音乐界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

原籍菏泽的彭丽媛把包楞调带入北京后,几次出访北欧诸国时演唱,并录制成唱片和磁带发行全国。

《包楞调》是山东民歌的代表曲目,被称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唱曲。自问世以来,久唱不衰,己成为一些知名歌手演唱的当家曲目。**歌唱家彭丽嫒就是因演唱《包楞调》而一举成名。然而,《包楞调》是如何从民间小调走向音乐艺术殿堂的?

10月初,菏泽日报记者王健到成武县党集乡张石店村,专程拜访了《包楞调》的发掘整理者——魏传经老人。

今年75岁的魏传经曾是成武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从县工商局退休后回到了家乡党集乡张石点村。1951年,魏传经从成武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县文化馆工作,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1962年,县文化馆对全县民歌进行搜集整理,魏传经带着收集民歌的任务几乎跑遍了全县的角角落落,竟然一无所获。初战失利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调整了工作方法,在查访中,魏传经听说大田集镇小程楼村65岁的周金英大娘会唱民间小曲(群众把民歌称为小曲),就马上兴致勃勃地赶到她家,周金英热情地接待了他,却称自己不会唱。二次碰钉子后,魏传经并没有放弃,他调整了思路,再次登门拜访周金英。这次他到了周金英的家,开头没有谈民歌的事,只说因工作路过这里,顺便看望老大娘。闲谈中,他有目的的介绍了文化馆的工作,说文化干部会唱歌会唱戏唱小曲。在魏传经接连唱了山东民歌《四盼》、《对花》、《大实话》等几*歌后,老大娘乐得合不拢嘴,并且手指打着节拍。在魏传经的感染和再三请求下,周大娘便欣然答应为他唱小曲。就这样,魏传经第三次登门,周金英就欢快地唱出了《包楞调》。

由于当时没有录音机,魏传经还不能把曲谱**记下来,他就干脆跟周金英一句一句地学唱,回馆后,他自唱自记了一番,曲调不太准确、不够味,就邀请了成武一中音乐教师孙啸天老师,他俩一块又到了周金英的家,重新把《包楞调》记录下来。回馆后,他俩把新记的曲谱和他原来记的曲谱认真地进行了整理。使感情流程的静动缓急、深戊起伏,浓郁的乡土味和民间花腔特色表现得层次分明,细致入微,让人耳目一新,达到曲尽其美的意境,从而推向活泼、跳跃、欢快、奔放、飘然、洒脱,*具风采的艺术高峰。

1963 年2月,《包楞调》由成武一中学生宋慧芳学唱,参加7县文艺汇演,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3月,山东省民歌汇演,菏泽地区民歌手姚月兰演唱了这*歌,受到了**及省音乐界人士的赞赏和关注。会后,上海唱片厂把姚月兰演唱的《包楞调》灌制了唱片。1963年,由魏传经整理记词、魏传经和县一中音乐教师孙啸天共同整理记谱的成武民歌《包楞调》发表在中国音乐界**杂志——《歌曲》第四期上;1964年5月,山东省歌舞团**演员张瑛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包楞调》效果**,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唱曲”。

标签: 山东 娱乐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