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随着物件的上涨加上公务员待遇的不高,出现了公务员报考数量大减,一些单位根本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所以公务员涨工资一事被炒得红红**。公务员涨工资的事还未处理得当,事业单位人员的薪酬改革就又成为热门话题。7月初,人社部的一位官员对外表示,社会上有关从今日起,事业单位人员开始上调工资和上缴养老保险的说法,都纯属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误读、误传,事业单位在工资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改革,还需要另行研究确定。
人社部一位**告诉经济观察报,下一步,在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将实施联动改革,整体的改革方向也基本一致。
重头戏:社保制度改革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社保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必须推进社保制度改革,*先是为了社会**制度的统一,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如在“养老双轨制”体制下,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差距日益加大,改革诉求也越来越大。其次,因事业单位现行的养老制度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上形成的,随着事业单位自身改革必要性的凸显,这些旧制度的内在缺陷难以在既有体制框架内得到修补,也越来越难以维持。再次,各级财政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也促使事业单位必须进行社保制度的改革。
社保制度的改革关系到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当前决策层的要求是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社保制度是经济利益、**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混合体。鉴于2008年***常务会议推行的5省市事业单位养老金试点改革的前车之鉴,今天,全面推进社保制度的改革依然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与勇气。
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退休待遇差异是社会**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比较得到认同的改革原则是统筹考虑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同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并统筹考虑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与此同时,公务员的社保改革也需要同步推进,统筹考虑。
社保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重头戏”,然而这里还需要注意——一是应妥善处理好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上的平稳衔接;二是要斟酌把握推动改革的时机与节奏。中国的很多改革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先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一些改革试点,逐渐摸索经验,待有了比较成形的模式,再通过法律的形式把改革成果固化起来。也就是说,条件成熟的可**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难度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环节,关乎公平和效率。虽然***已经确定了分三步走,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但如果具体实施起来,操作难度非常大。原因很简单,绩效工资改革涉及的事业单位类型多样,数量多,各单位情况千差万别,涉及人员众多,不好一概而论。
我国事业单位当前的绩效工资制度存在内在的制度缺陷。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标准一直参照公务员工资标准执行,一旦对其进行绩效工资改革,事业单位职工普遍担心会使他们的利益受损。绩效考核体系的不健全,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也将给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带来很大阻力。绩效工资通常按照工作年限、岗位等级、资历等进行区别。一些年龄大、绩效平平的人因而能够享受高工资,而刚入职的年轻人虽有才华,工资收入却往往很低。而且,从已经实施的绩效工资改革效果来看,绩效工资改革的激励作用尚不明显,绩效工资改革容易变成一种普涨工资的期待,而且也容易造成管理层权限的过度膨胀。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挥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双重作用。由于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性质与职能不同,其绩效工资不应根据利润*大化原则设置,而应围绕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性服务的质量来设置。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发放要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要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同类事业单位之间绩效工资的差距,还要缩小同一地区内不同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营利性事业单位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之间的绩效工资差距。另外,在进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时候,一定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对公众的透明度。
再完善:财政支持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要将事业单位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事业单位在国人眼里似乎就是一个旱涝保收的行政部门,原因就是事业单位背后的财政**,而这种制度安排的后果就是沉重的政府财政负担。由于*初对事业机构的设置不科学,使得尽管每年政府财政支出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事业单位,但事业单位经费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工资性支出,无力发展社会事业,造成“事业单位无事业”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财政拨款预算体制对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缺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国家拨款和自行筹资部分界定不清晰,预算管理缺乏透明度。例如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项目却得不到充足的政府财政资金支持。
鉴于这种情况,进一步界定事业单位财政支出范围,逐步解决财政职能“缺位”与“越位”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改变过去那种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财政包揽面过大,财政支出几乎覆盖到事业单位各领域,一些本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被纳入财政支持范畴的“越位”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好财政职能不到位,那些应由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的“缺位”问题。
总的来说,为了有效地履行政府职能,从资源配置方面来讲,财政资金要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转到市场不能充足提供或不适于由市场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来。逐步提高公共财政在政权建设、文化教育、科学事业、公共设施和环境**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能力,真正做到把该管的事管好,不该包揽的事放弃,使财政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