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山东“一圈一带”区域战略正式实施。这一战略把济莱协作区作为全省一体化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济莱协作区破除理念和政策壁垒,建设加速推进。
交通率先破题
从今年7月1日起,经常往返济南莱芜的人会发现,两地间高速的车辆行驶限速提高了。车速由原来的每小时100公里调整为每小时110公里,隧道内的车速由原来的每小时80公里调整为现在的每小时90公里。
虽然提高的车速只有10公里,但是对于经常进出两地的人来说却是很大的便利。“这路比较宽,车也少,路况比较好。”济南司机王峰表示,提速以后,路上能跑起来了,“我一般都在这边上班,只有周末回济南,这样可以更快一点。”
时隔一个月,8月1日零时起,济南、莱芜两市通信资费同城化调整工作正式启动,两市间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通话将按照市话收费。其中,山东联通、电信、铁通公司8月1日可完成95%业务的资费同城化调整,山东移动8月1日可完成90%业务的资费同城化调整。济南市经信委与莱芜市经信委共同提出了通信融合“两步走”的建议,首先取消两市长途费、漫游费,实现两市通信资费的统一,然后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逐步实现两市区号统一。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中提出,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济莱协作区要率先破题。济莱协作区将创新体制机制,推行交通、通信、户籍管理、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的“五个同城化”,五个同城化里,交通、通讯是先导。目前,济南莱芜两市开通城际快客,不仅票价降至20元,还加大发车密度,增设了站点。济南——西营——莱芜城际铁路正在编制预可研报告。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同城化”是“一体化”的有效突破口,济莱协作区的同城化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的尝试,如若成功,将会向圈内其他市县逐步推广。“在概念上,‘同城化’后的地区虽然可能不属于一个城市,但会像一个城市的状态一样。”郑贵斌认为,济南莱芜同城化后,莱芜就相当于济南的一个区,以后会作为济南的副中心而存在。
资源配置“一家亲”
今年33岁的陈军是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人,一年前来到济南打工。今年5月初,陈军从外面吃完晚饭回来发现身份证丢了,立即来到住处附近的济南市公安局天桥区分局成丰桥派出所挂失。
民警告诉小陈,不需要回莱芜补办身份证,在济南即可办理补办业务。听说了这项政策,陈军非常高兴。“回一趟莱芜就得耽误一天,办好了证再去拿,还得浪费一天。在济南补办来回就能少耽误两天时间。”领到新身份证,陈军说:“济莱之间不但交通方便了,身份证都能通办。现在济南和莱芜真有一家的感觉了。”
让济南市民感受最直接的是,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莱芜的优质农产品。近年来,莱芜市凭借地理优势、发展壮大了“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等特色农业。今年以来,莱芜市拿出千万资金重点扶持新型农业主体,对全市107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0家重点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从中选择了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5家农产品重点企业与济南对接。
不到一年的时间,济莱两地城市功能对接实现重大突破。莱芜的市民在本地就可以享受到省立医院等大医院专家的优质医疗,两地多家医院实现新农合异地就医报销。下一步,济莱一体化还将进一步加深。济莱两市正在对各自人口信息系统进行改造提升,将实现两市人口户籍“网上迁移”。教育协作上,两市4个区县(市)20家中小学成立教育发展联盟,开展学生游学、教师互派、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交流与合作;济莱两市共建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事宜正在加快推进。
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魏建认为,行政区划造成的人为壁垒,使很多资源的调配、产业的布局、整个规划的落实,往往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而济莱协作区,将资源整合共享,对济南城市圈的发展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
携手打造新的增长极
近年来,济南着力加快打造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医药、轨道交通装备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努力建设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而莱芜工业基础较好,工业体系比较完整,是济南重要的汽配基地。此外,南部山区的生态资源优势也可以进行最大限度的共享。两地可以实现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
以物流业为例,两市经信委将加强对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企业的引导,使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进入省会经济圈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发挥济南在信息化方面的优势,支持莱芜投资建设“智慧物流城市”、政务信息化和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等项目,提升莱芜市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
济南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在物流、通信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济莱两地还将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接融合。将充分发挥济南“中国软件名城”的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带动包括济莱在内的省会经济圈软件产业共同发展,让更多济南软件企业为莱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另外,还将加快济南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逐步扩展云计算技术服务领域,为莱芜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服务支撑。
据济莱协作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五个同城化已经开始有序启动,下一步还要借鉴郑州、武汉等市的一体化经验,重点推进两地的产业融合。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未来如果能在顶层设计、战略层次上取得新突破,济莱一体化建设将实现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