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芝:扎根泥土地 为农散芬芳

2014-08-25来源 : 互联网

她扎根泥土,开展农技服务,用自己出色的业绩、良好的形象凝聚了民心、赢得了口碑。她把心贴在农民心上,把事干到田间地头,她就是全国“*美基层干部”——杜立芝

一听她要走,高唐县固河镇张浩村50多岁的村民马山龙,冒着大风骑着自行车赶到县农业局,代表全村乡亲为杜立芝送行。

那是在2013年11月4日,杜立芝进京参加***的前**,马山龙从棉袄中掏出500元*,非让杜立芝留着当进京的路费。

一听她要来,高唐县杨屯镇的村干部们和附近村镇的200多名乡亲早早地来到镇上等待,杜立芝刚一露面,村民们便围拢过来。

“杜站长来了!”

“俺去年听了你的话,今年种的柿子,可*了*啦!”

……….

4月25日,杜立芝下基层搞培训,乡亲们一口一个“杜站长”喊得亲切自然,因为杜立芝曾任县农技站站长,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称呼却没有变过。

其实,杜立芝现在是高唐县农业局副局长,**农艺师,***党代表。她痴情三农事业,二***如一日,展现了一位普通基层干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和务实进取的敬业精神,2013年11月被评为全国*美基层干部。

重情——

“对情义无价这个词,我是深有感触。一顿饭、几只烧鸡、一个南瓜可能值不了多少*,但值*的是老百姓对我的这种情谊,你做了点应该做的事,他们恨不能把心掏出来对你,看到这样的老百姓,你说咱能不好好工作吗?”

2013年11月8日晚,在北京参加***会议的杜立芝在日记里记下了这样一段话:“刚才接到了老张的电话,他问我啥时候回去,想让我到他的大棚里看看。他肯定是遇到啥难题了,我也挺着急,但他没说,可能怕我担心。等开完会回去后,我得先去看看老张的大棚是怎么回事。”

杜立芝每年见过、接过电话的农民们数以万计,她记得住他们中的很多人,她和许多农民之间的关系**局限于技术员和农民的关系,而是像亲戚、朋友一样,农民家里有啥事都喜欢找她商量商量,碰上孩子考学填志愿也让她参谋,家里闹个矛盾会找她调解,遇上烦心事也愿意和她唠叨唠叨。

“多到地头转一转,多到田间看一看,多跟农民谈一谈”这是高唐县农业局走廊里张贴的标语,更是杜立芝28年工作的真实写照。从普通技术员到蔬菜站站长、农技站站长,再到农业局副局长,杜立芝始终不变的是对老百姓的感情,她总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装满多少对农民的真情。”

农民们往往用*朴素的方式表达对杜立芝的感激。有一次,杜立芝骑摩托车到杨屯镇西朱村指导生产,夏天的天说变就变,天一下子阴上来了,马上就下起了大雨。西朱村是红土地,一下雨地里的路就全成了泥巴,车子就赶不出去了。看着杜立芝有点担心,村里的群众都说,杜站长,你放心,下起雨来,就是抬,俺们也**把你们送到大道上。不过雨下的这么大,又到了中午了,说嘛你今天不能走了,在俺这里吃饭。几个大棚户都抢着把杜立芝往家里拉。*后杜立芝没办法了,说道:“大家别拉了,谁家离得近,我们去谁家,不过,我把话先说下,你们吃嘛俺吃嘛,不能给你们添麻烦。”就是这样,老百姓还是偷偷跑到小卖部又买了四个像样的菜,像家里来了亲戚。

愧疚——

“没有困难,老百姓要我这个技术员干什么?不能为群众排忧解难,老百姓需要咱党员干什么?”

上世纪90年代初,高唐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县里大力推广瓜菜种植,引进冬暖大棚。1985年从聊城农校农学专业毕业的杜立芝遇到挑战。

1992年冬天,杨屯镇侯桥村的一个大棚户拿着黄瓜秧心急火燎地来到农业局,满怀希望地向杜立芝咨询黄瓜叶边变黄的原因。在当时,大棚是新生事物,杜立芝搜肠刮肚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如实相告:“我不知道。”

“农户表情特别无奈,扭头就走了,可那个表情深深刺激了我。”杜立芝不断愧疚和自责:“农民遇到了难题,跑了30公里来农业局咨询,而我却一问三不知。不能为群众服务,老百姓要我这个技术员干什么?”她暗下决心,要尽快掌握大棚蔬菜栽培技术。那时候,她白天到大棚里学习、实践,晚上阅读报刊杂志,书写心得和日记。

杜立芝在日记里写道:“要对百姓常怀愧疚之心,只要心中充满干事的热情,所有的艰辛和困难都会让路。”为了学好这项技术,杜立芝雨雪天气里淋过、摔过,从来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的概念。杜立芝的公婆家在固河东朱,周围几个村候桥、崔唐、阎庄都种着大棚,平时工作忙回不了家,过年过节回家了,看见大棚,杜立芝心里就痒痒,怎么也得抽点空上棚里转转,家里人都笑话她,说她得上职业病了。

1993年,姜店乡尚官屯村新建的50个冬暖式黄瓜大棚里的瓜苗不知得了什么怪病,不等移苗就枯死。杜立芝火速赶到出事大棚,很快找到了病因:大棚盖了劣质薄膜,遇热分解释放毒氯,引起黄瓜死苗。她的诊断引起了部分薄膜经销商的记恨,他们从外地请来专家诊治,给农民开出药方:温度过低要提温。杜立芝的药方恰恰相反:放风降温排毒。结果,提温的大棚死苗愈演愈烈;降温的黄瓜苗有了生机。保住苗后,再换上优质棚膜,这些棚户当年平均每户*了六七千元,一下收回了成本。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都服她。

后来,老百姓发现,杜站长问不倒了,药方一用就灵,杜立芝成了“农技通”。老百姓都说:“杜站长的一个技术‘小妙招’就能解决俺们增收致富的‘大难题’”。而杜立芝说,“当共产党员就要有为群众服务的‘金刚钻’,才能把群众的破碗锔成致富的好碗。”

拼命——

“农民真是把他们的庄稼、大棚看的和命一样重。咱们技术员,有时候干的不光是治病的活,而是救命的活。”

2013年11月,**清晨,正在吃饭的杜立芝接到10公里外张桃村村民龚建康打来的电话,说大棚西红柿全烂了。“我马上过去,你别着急,你先把温差缩小。”杜立芝放下碗筷,直奔大棚。

下车后,杜立芝深一脚浅一脚走在乡间小道上。由于常年奔波,杜立芝患上了严重腿疾。随行的人问道:“腿没事吧?”杜立芝说:“没事,能坚持走就行。”

经仔细诊断,原来是龚建康没控制好室温,加上尿素过量,导致西红柿腐烂。杜立芝立马开出药方:“这是典型的”起伏病“。用大水压肥,上生物菌肥,封冻之前,水浇大一点。”

像这样的电话,杜立芝**能接40多个,电话里解决不了,她就直接过去,平均每天走路不下20里,一年能穿坏两双布鞋。去年汛期,杜立芝调查受灾情况,在泥泞的田地里一口气走了12公里,同行的年轻人都没坚持下来。

2012年,一个大棚户在给杜立芝打电话问技术时,听出她的声音有些异样,多方打听得知她由于过度辛苦生病住院了。医院里一下子来了30多个大棚种植户,他们提着大棚里新采摘的蔬菜、水果,一路打听着找到病房。农民对她从心里感到亲切,然而也有些不解:“这么大热的天,就是我们老百姓都不钻棒子地。你经常风里来雨里去地到俺乡下来,给俺白忙活,图啥呀?”杜立芝回答得很干脆:“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又和农民打交道,我和农民有感情,能为大家做点实事,我心里踏实。”

28年来,她曾骑坏过3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她记下了50多本300多万字的农业技术日记和50多本气象台历;她跑遍了全县590多个行政村,行程两万多公里;她培训农民达5万余人次,每年下乡400余次,接听技术咨询电话7000余个;她对全县50多万亩耕地,1万多个大棚,8万亩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喷药、施肥了如指掌,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她能顺口叫出上千个农民的名字……

落泪——

“作为女儿、妻子、母亲,我对家人亏欠太多,我是不称职的。”

农民有了难题和困难,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已经成为杜立芝的惯例。在农民眼里,她是“家人”,随叫随到。可是在家人眼里,她是“贵客”,整日早出晚归,不知什么时候回到家,又什么时候出的门。

一谈起家庭和孩子,杜立芝说:“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我的工作得到了农民的认可,自问是合格的,但是作为女儿、妻子、母亲,我从心里对他们感到愧疚,我是不称职的。”

为了支持杜立芝工作,孩子刚生下来没多久就送到了家在农村的公婆家。可因为公婆家里还有地,怕老人累着,孩子两岁的时候,杜立芝就把女儿送进了幼儿园。“虽然女儿是班上年龄*小的孩子,可工作忙起来也就顾不上了,每次都是送的*早、接的*晚,有时送她去上幼儿园,她哭着不让我走,可想到农民还在地里等着我,我就狠狠心,让老师和别的小朋友拉住她,转身就走。每次我都自己安慰自己,小孩子,哭两声一会儿玩起来就没事了。”可听到身后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杜立芝也是忍不住落泪。

“孩子上了高三,正是冲刺的关键一年,别的孩子的妈妈都是看着脸色伺候孩子,换着花样给孩子改善生活,可因为工作忙,我从没有尽到这个职责。”

那一年,报纸上刊登了杜立芝的一篇报道《她与农民心贴心》,她把对孩子的愧疚说给了记者,孩子的班主任看到了,非常感动,亲自把报纸送到了杜立芝女儿的课桌上,并对孩子说,你妈妈太伟大了,你可要理解她呀。杜立芝的女儿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她变得更懂事了,知道我工作累,学习、生活从来不让我操心,还学会了自己做饭,高考那三天,我一次也没送过她,但她很争气,一下考了全县文科第一名。”

“可说起这件事,我又觉得对不起孩子。都说成绩考的是孩子,志愿考的是家长。可当时我们俩工作都忙,孩子急着填志愿,我们也没抽出时间帮孩子咨询,就让孩子自己拿主意,结果孩子虽然考了个文科状元,却走了第二志愿,调剂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当时女儿哭了一整天。”说到这里,杜立芝眼里噙着泪水,总觉得耽误了孩子,“怕女儿怪我一辈子。”

垂范——

“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一个人通身是学问,**能服务多少老百姓?”

在同事和年轻技术员眼里,她是“一团火”,对工作安心、专注、迷恋,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绽放,将一个平凡的岗位打磨得熠熠夺目。

在高唐县,不少人都知道杜立芝的“三多”与“三少”: “技术经验多、下乡入户多、农民朋友多”,“架子套话少、休息时间少、报销补贴少”。

10多年前,有农民到局里找杜立芝,点名就要找那个年纪*大的杜技术员,杜立芝的同事就打趣的问他,年纪*大的,有多大呀?那个农民回答,应该是60多岁吧。杜立芝笑言:“我自己也知道,28年来这种穿衣的风格已经渗透到了骨子里,别人都说我比农民还像农民,我们家里的洗衣粉比别人家用得多,鞋也费。”

杜立芝在农民中有着很高的威信。有公司高薪挖她,她说:“我是公务员。”有一些种子经销商偷偷借她名义搞推销,她常常告诫农户,莫轻信,“我不给任何产品代言”,“我为老百姓的服务是无偿的”。

去年10月,一个年轻人到办公室找她咨询种菜技术,顺便提到家里困难,希望她帮着协调贷款。年底金融部门不放贷,杜立芝便把刚发的当月工资3100元交给小伙子,做周转金。

她没问小伙子叫什么也没要借条,只知道小伙子是哪个村的。杜立芝说:“看到年轻人搞农业,我就非常高兴,说明农业有希望。”

杜立芝在日记里写道:“当医生要有医德,作为一个农业技术员,特别是一名党员,把农民的事时刻放在心上,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帮着老百姓排忧解难,这就是他的职业道德。”

杜立芝常对身边的技术员说:“老百姓在我们心里分量有多重,我们在老百姓心中就有多重。百姓心中有杆秤,你是不是真心为老百姓做事,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是不是真心对待老百姓,他们也能感觉出来。”

随着杜立芝的名气越来越大,找她解决困难的农民也越来越多,有的连找几趟不见她的影儿。杜立芝陷入了沉思: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一个人通身是学问,**能服务多少老百姓?

2013年高唐县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蔬菜大棚一年三收种植技术、日光温室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两万余亩,增加经济效益达4000万元。但是,农技推广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严重。杜立芝率领的农技团队平均年龄超过40岁。她说,自己面临的*大任务是传帮带。

于是,杜立芝开始带着几个年轻的技术人员来到一线,田间、地头、大棚里,他们切磋着,交流着,年轻人的笔写个不停。2013年国庆节7天假期,农业局土肥站副站长李振娥陪杜立芝转了3天,她说:“杜局长没有节假日,因为老百姓没有节假日。”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