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起,茌平县按照“县有三馆、镇有一站、村有一院”的工作思路,加大文化投入,努力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用先进文化来滋养百姓身心,用文化建设来凝聚发展合力。
群众文化遍地开花
茌平县先后投资5亿多元,在县城建设了“三馆一场”以及人民广场、文化广场近40个,在乡镇建设了***乡镇文化站14处,建设732个村级文化大院,形成了“点、线、面”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城区,该县以节庆活动为主线,每年精心组织系列文艺节目20余场次,开展群众自娱性健身文艺活动,城区已涌现出30多个健身舞蹈队。在农村,该县大力推进各种文艺剧团的发展,培养出高跷队、秧歌队等文体队伍230多支,培育文艺骨干2100多人,扶持起240多个“文化个体户”,这些村级文艺队每年演出超过1500多场次,直接参与群众达7000多人,观众36万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加大投入加速转型
场馆建好了,维护是个大问题。“这几年,茌平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县里的原则就是坚持公益文化事业为主,以**投入为主、以硬件设施建设为主、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茌平县建设局局长李学忠介绍说。
目前,该县已经逐步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准入区别化的文化投**体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捐赠和赞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出“文企联姻”“艺企联姻”等有效形式,实现了“官办文化”向“市场文化”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