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城阳百年腌鱼技术

2014-10-06来源 : 互联网

到了海鱼收获的季节,在以往缺乏保鲜技术的年代,沿海的渔民往往将鲜鱼腌制保存,晒鱼便成为一道*特的风景线。如今,每年秋冬季节,一些老渔民还是习惯在自家窗口挂上几条腌鱼,晾晒后用锅一蒸,便成了咸鲜筋道的下酒菜。不过,晒鱼的大场面不见了。为使得这一手艺流传下来,城阳上马东程社区将有着百余年传承的腌鱼技术申请非遗。

探访:

腌鱼历史起源渔船

东程社区曾是上马街道有名的渔村,上世纪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渔船。作为社区*后一批船老大,46岁的孙绍忠从16岁就驾船出海。走进他家的鱼厂,防护网里拉起一条条横绳,绳子上挂满各种腌鱼,一条条摆开,有鲅鱼、偏口、舌头鱼等。

孙绍忠说,以前当地渔民出海用的是帆船,靠风作为动力,航行慢不说,即使到岸也没有上冰设备,那时候,捕捞回来的鲜鱼保鲜是一大难题。于是,渔民就想了一个办法,将鲜鱼割开去掉内脏,加上盐用来腌制,所以*早的腌鱼起源于渔船。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渔船改为马力驱动,冷藏技术也提高了,从那时起,船上腌鱼逐渐消失。可是,一些老渔民就喜欢那口腌制的味道,于是,腌鱼转移到陆地。腌制好的鱼再挂起来晾晒,通常选择晴朗的北风天气。每年的春天或秋冬季节,走进海边渔村,渔家院子里、门口路边,晒鱼成了一道风景线。“秋天是鱼类丰收的季节,鲜鱼价格便宜,买回家制作成腌鱼,等到春节前拿出来销售。”孙绍忠说。

把腌鲅鱼切成段,再裹上一层薄薄的面糊,放到热油里一煎,配上玉米饼,至今这道菜仍是当地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但是,家家户户晒腌鱼的场景已**现。孙绍忠说,10年前村里就看不到渔船了,渔民都改行干起了养殖、加工生意,40岁以下的村民,已没有人掌握腌鱼的手艺了。两年前,孙绍忠查阅族谱和村志,将腌鱼手艺整理出来,如今已成为城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艺:

*门手艺传承**

“腌鱼从我曾爷爷就开始做,距今有100多年了。”说起腌鱼的历史,孙绍忠说,不论什么鱼,也不论什么季节,都可以腌制,当然*好的还是鲅鱼。现场,他给记者展示了制作腌鱼的过程。取上好的新鲜鲅鱼,鱼背向右侧,左手扶着鱼头和鱼身,刀头对准鱼背,一刀下去,贴着鱼骨直到腹部,向着鱼头再回一刀,*后刀尖划到鱼尾,去除内脏,短短几秒钟割鱼就完成了。在存储箱内撒上一层底盐,再抓起一把盐均匀地抹在鱼身上,**道工序就做好了。

再看割鱼刀,刀刃成弧形,两端被磨成锋利的三角,便于去除鱼鳞。“一把好刀常被渔民当做宝贝,生怕被人偷走。”孙绍忠说,割鱼刀是特制的,必须钢号硬、刀身薄。割鱼时不能带掉鱼肉。以前,熟手割大鱼,生手割小鱼,因为小鱼不值*,没有鱼籽,即使割坏了损失也小。如果掌握不好用刀的分寸,将受到老艄公的训斥。“在我们村里,除了割鱼刀是特制的外,大多数人习惯站着割鱼。”孙绍忠说,当年都是在船上腌鱼,一路上摇摇晃晃,根本没法坐稳,这个习惯一直保留至今。

揭秘:

味道好坏贵在“老汤”

现在市场上的腌鱼,和以前的口味相差甚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少“**”。孙绍忠说,以前,船上有专门腌鱼的船舱,这个舱绝不允许透水。在船舱底部撒上厚厚一层盐,将鱼分类一横一纵有序摆放,每垛鱼2米左右,之间留舀鱼汤间隙。每层鱼撒薄薄的一层盐,通常三斤鱼一斤盐,腌完后用木板盖在鱼垛上,再用石板压住,完成后一斤鲜鱼腌制七两咸鱼。以前在渔船上腌制时间长达3个月,现在陆地腌制只有短短10天。

另外,船上腌鱼**道工序结束后,会将鱼压在木板下,挤出多余的水分,日积月累就形成“老汤”。腌制时“老汤”刚好没过咸鱼,制作出来的“老汤腌鱼”味道自然不同,而现在市场上卖的腌鱼基本是用箱子腌的,没下过汤。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