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杨红卫的家里,就看到两个很大的案板,上面摆满了风筝的各个部件,几个工人正在忙碌的给风筝上色。
屋内的墙上,也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有**蜈蚣、燕子等样式的,大小不一,颜色各异,挂在屋里,甚是好看。
风筝的女儿 杨家埠的后人
“你看我们做的风筝*大的特点就是每一只都是单笔绘画的,在绘画的过程当中,线条流畅。然后着色比较均匀,对比性比较强,这些特点就跟我们杨家埠的年画有一定的相通的关系。”说话的这人叫杨红卫,潍坊风筝第三代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记者了解到,杨红卫一家是风筝世家,她的爷爷杨同科做了一辈子的风筝,被称为风筝王。杨红卫说,她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风筝,而且特别想喜欢有一只自己的风筝能去放飞。“但爷爷那个时候,不太舍得把好的风筝给我,就只给一个稍微有点残缺或者不太好的。”杨红卫说,从那个时候,她就励志要做出好的风筝。
1986年,第三届潍坊**风筝会,暨**届全国风筝邀请赛,当时想要做一个世界*大的风筝。“然后我爷爷我叔叔我爸他们就策划,做了一个360米的**蜈蚣。”说起这些,杨红卫眼中全是骄傲,“它是用一个8吨重的东风卡车做牵引,然后它做牵引的那个绳子是拇指粗的钢丝绳子,飞起来那是特别特别壮观。”
制作风筝 走上致富路
1986年,杨红卫进入风筝厂,她就开始每天做风筝,后来就被调到了设计室。“那时候自己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风筝,想做一个什么样的风筝就自己有自**了。”杨红卫说。
“打比方说设计一个凤凰的或者一个什么的,那个时候就有时间了。做设计的时候,我们当时厂里的**觉得我在这方面有点天赋,就把比赛的一些东西或者设计一些比较好的产品交给我来做。”杨红卫回忆着,1989年第二届北京的门头沟**风筝节,当时做的一个菱形的串形的一个风筝,把年画和风筝相结合了。“我们把年画和风筝相结合了,风筝的画面都是杨家埠的年画的性质的。”
1992年5月,杨红卫自己成立了一个作坊,慢慢走上了致富路。“你比如说我们杨家埠,原来是一个很小的一个村子,而且那个时候的房屋都是参差不齐的,甚至说是有的就是说像快要倒塌了一样。”杨红卫说,“你看现在我们杨家埠,通过**部门给我们支持,建成了这个集这个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杨家埠大观园,我们的房子经过很多的改造,都非常的错落有致,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车,而且住上了这种房子,现在各个方面的条件都是非常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