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想在沙河地上种庄稼简直是天方夜谭,附近的居民也只能种些低产的地瓜、花生等耐旱植物。但是武城县老城镇小十八户村有一片“沙河地”,太阳光照较好,日光照射充足,另外,阳光照射下的沙河地地表温度较高,是光伏发电*佳的选择地点。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片“沙河地”,2014年2月,老城镇镇**与河北英利集团就光伏发电项目达成合作意向,预计建立30兆瓦光伏发电站,把这片“沙河地”变废为宝。
所谓光伏发电,就是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把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没有任何污染。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不受污染。
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光电板实行“架高”模式,上层覆盖极板,用于光伏发电,下层将投资修建现代化大棚,实现资源合理**运用,经济效益*大化。
据了解,今年9月初,该光伏发电站已开始建设。这个光伏发电站由上下两层组成,上层覆盖极板,用于光伏发电,预计将实现年销售2.3亿元,利税2500万元;下层将投资修建现代化大棚,种植食用菌,饲养鸡、鸭等畜禽,*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大化。“大棚在光电板下方,见不到阳光,只能选择耐阴性植物。目前除了养植蘑菇,还准备引进‘油脂牡丹’,这种植物喜阴,而且是榨油的好原料。除此之外,我们镇**还将引进特种喜阴耐干旱的小麦品种,专门用于制作面包……”谈起该光伏发电站的发展前景,负责该项目建设的李超奇滔滔不绝。
武城县老城镇用“以征代租”的模式租用农民手中贫瘠的“沙河地”,**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另外,项目在建设和正常运营后需要聘用工作人员,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这片沙河地仅种植些地瓜、花生,收入微乎其微,用‘以租代征’的形式从农民手中租下这片地发展光伏发电,所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种植农作物,这就是所谓的‘土地合理化运用’。还能带动整个老城镇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老城镇工作人员卢远飞告诉记者。据了解,老城镇租用小十八户村这些沙河地,根据地质的不同,每年给农户1000元或600元的补贴,**农民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失。
该光伏发电站下层修建现代化大棚后,采用承包、雇佣等多种经营模式,吸引老城镇富余劳动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还能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