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称为“抱抱团”的活动受到济宁许多培训机构的推崇。记者了解到,所谓“抱抱团”,是崇尚与陌生人自由拥抱。通过与陌生人送拥抱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与陌生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但是“抱抱团”真的适合中国的学生吗?记者就该活动进行了现场了解。
“抱抱团”活动现场学生表现迥异
25日上午,在百花公园的广场上,某口才培训班的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进行“抱抱团”的活动。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在老师的安排下,来参加活动小学生每5人一组,*先向路人送拥抱,然后每组学员轮流对被拥抱的路人进行采访。活动一开始,小学生们三五成群的开始搜寻自己的拥抱目标。有的男孩子很快进入角色,拥抱了在公园锻炼的叔叔阿姨后就开始进行采访交流。有些比较内敛的女孩子则不停的四处走动,见到陌生人欲言又止,多次尝试都没有找到采访的目标。
学生家长:主要是为了锻炼孩子,但家长也挺受累
上午10点,活动已经进行了一个小时,记者发现,*累的要数每位学生的家长,孩子在寻找目标采访的时候,虽然有培训班的老师带领,但家长们仍然寸步不离的跟在后面,又是拿着衣服又是为孩子进行指导,忙得不亦乐乎。“主要是担心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适当的提醒下他,一个老师带这么多学生,家长跟着心里比较踏实。”学生家长周女士告诉记者。“现在都是一个孩子,除了在学校很少和别人接触,应该说这类活动挺锻炼孩子的,家长可能跟着也挺累,但只要孩子能进步就很高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家长们普遍认同学生参与这种社交活动,认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但又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参加这类活动,担心孩子太小容易发生危险。
被拥抱者:锻炼孩子是好事,但是拥抱来的有点太突然
在公园里,被学生拥抱的市民有的表现出尴尬有的则很热情回以拥抱。记者也对接受孩子拥抱和采访的市民进行了采访。“感觉挺新颖的,应该说对于孩子提高胆量很有帮助,只是以送拥抱开始,还是觉得有点太突然,不太容易接受。我认为应该先交流,*后再送一个拥抱。”市民齐先生在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后提出了建议。受访市民认为学习国外的好方法确实可取,但也应该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刚认识就送拥抱,让大家感觉挺尴尬的。
受访的李女士则认为:“我们小时候就没有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现在和陌生人聊天还挺紧张,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与陌生人的交流,应该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自信,应变能力也更好。”活动结束后,参加“抱抱团”的李孟晨同学也告诉记者:“采访**个人的时候做了很大的思想斗争才敢上去说话,再后面的采访就变得比较顺利,感觉自己不用担心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老师:锻炼孩子表达能力与自信心
当记者询问这种活动方式适不适合中国的孩子时,活动的组织者易媛媛老师说:“这个活动主要就是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信心、传递正能量。拥抱作为一种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手段,在我们中国的确使用的不多,我们中国人天性内敛、羞涩,有时甚至有些拘谨。我们彼此交流的方式更多地是用语言和表情,肢体语言多数也就停留在握手上。通过拥抱可以让学生**放下压力,与别人自由的交流。”对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易媛媛老师还告诉记者:“‘抱抱团’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向路人送拥抱,不可超出范围与路人有其他肢体接触。我们都会安排专门的老师全程看护,家长们也要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