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不仅有大东沟海战,不仅有定远舰、致远舰,不仅有丁汝昌、邓世昌,实际上这是一场从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在丰岛附近偷袭北洋水师开始,到1895年3月30日《中日停战协定》正式签署,中日两国在海陆两条战线持续八个多月的全面战争。如今已是过去两个甲子,如今回顾那段“剜心之痛”,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地把握中日之间的**纠葛。
2014年11月16日(周日)上午10:00 ,“‘走近名家 文化沙龙’【No.14】——对话马勇”将在泉城路新华书店五楼报告厅举行。本期文化沙龙是由泉城路新华书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FM104.3济南新闻故事广播联合主办,主题图书为《甲午战争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届时本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将就“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问题的转折”进行对谈,回顾历史,分享智慧。欢迎广大热心读者大光临。
嘉宾简介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学术史及儒家经学、近代中国文化、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化史、中国文明史等研究,对中国近代史许多重大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领域广泛,思考深刻。著有《中国现代化历程》《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等数十部专著,撰有《甲午战败与中国**阶层的分化》《宗藩解体与东北亚乱局》《甲午战争十二讲》《甲午战争简史》等多种关于甲午战争的著作及论文。
《甲午战争简史》内容简介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前此三十多年平和、不改变体制的学西方,至此终止,先前中国人自信不疑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历史陈迹。此后的中国,变法、维新、新政、**、共和、**、****,短短几十年,中国尝试了人类历史上几乎一切美好的体制。
中日两国表面上为朝鲜前途而战,其实质为两国发展道路的较量19世纪初叶,中日两国均受到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大潮冲击,西方先发国家竭尽全力向东方寻找商品、资本倾销地。长期以来,中国以农立国,重农抑商,对商品、资本有着一种本能警惕,担心商品、资本扰乱了中国社会。中国在经历了两次**战争后不得不打开**,因而中国学西方就带有某些不太情愿的意思,所谓“中体西用”,就是强调中国只是学习西方的“用”,即坚船利炮,而不是“体”,不是制度。
《甲午战争简史》由马勇、寇伟编著,甲午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悲情、幽怨,无助于历史进步。
活动参与方式
1、电话报名
报名电话:86080762
报名时间:工作日上午9:30-11:30 下午14:00-16:30
2、**、微博报名
关注**订阅号“济南泉城路新华书店”或新浪微博“济南泉城路新华书店”,将姓名、电话私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