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农民小柳条编织大梦想

2014-11-25来源 : 互联网

11月23日,52岁的临沭县杞柳编制农民周圣福历时1年创作,重达两百斤的柳编地动仪即将完工。

历史上*早的地震仪由东汉张衡**。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在地震预测上虽然有所局限,但也是当时人们对未知世界敬畏恐惧的心理安慰。这种慰藉也反映到各种与地动仪形制相关的器物之上。从这种功用来说,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同材质、形制的地动仪,已成为一种吉祥摆设。“从唐代贞观年间,临沭当地就已经出现了柳条编织这项技艺。作为临沭人有义务去**柳编文化。”基于此,编了30多年柳编的周圣福创作了这件地动仪。

《地动仪》从开始设计创意到*后成品历时一年之久,以张衡创作的候风地动仪为原型,造型中正沉稳,端庄典雅,八条龙饰对称分布,以俯卧姿态卧立于壶形罐身上,龙口含珠,欲含欲吐。下方八只蟾蜍一一与之对位,上下隔空相望,将“动”与“静”的结合体现得栩栩如生,精妙灵动。

一年前,周圣福就开始编织地动仪。“粗略估计,这件鼎用了150斤柳条。由于编织的需要,柳条被剪头去尾,加上70斤铁丝,*后成型的鼎称重将高达200多斤。”周圣福说,地动仪高1.8米,每条小龙长1.5米。说起创作过程,这件*鼎*难编的当属地动仪面上的这八条小龙。

“柳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临沭的特色文化产业,临沭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是全国*大的柳编产业基地。当地人们将杞柳编织成筐、箱、囤、斗、升、簸箕等生产、生活用品,出口欧美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达1.5亿美元。在临沭县广大农村,流传着“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学会柳编这一行,三年五年盖楼房”的口头禅,小小柳编已成为临沭农民就业、致富、增收重要途径。“柳编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临沭的一块文化招牌,乡亲们编柳的积极性很高。”周圣福说,他编这件地动仪的时候,很多编农纷纷过来请教学习工艺品的编织技术。现在,编农们已经**满足于篮、箢、筐等简单的柳产品,开始有意识向工艺品发展。

目前,周圣福的这件柳编地动仪已由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接洽、收藏。“小小柳条编织着我们的梦想和幸福,临沭柳编产业生产的不仅是柳编工艺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柳编存在的艺术和市场价值。”周圣福说,这也是作为一名编了30年柳编的老编农义不容辞的事。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