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岛海蛎子肥美引来赶海客

2014-11-27来源 : 互联网

海蛎子是北方人的称呼,学名牡蛎,在南粤一带称为“蚝”。因煮汤后色如牛奶,素有“海底牛奶”的美誉,圣经中誉其为“海之神力”,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有“天上地下,牡蛎*尊”的题句,可见牡蛎在中西方都备受青睐。每年10月份后,随着天气转冷,海水变凉,海蛎子便开始逐渐肥了起来,并成为海边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作为岛城重要的海蛎子产地,昨天记者到红岛探访渔民挖蛎的艰辛和乐趣。

海滩岩石引来挖蛎人

红岛的海蛎子有两种,一种是生长在海滩上的野生蛎,另一种是在海中养殖的。野生海蛎子个头偏小,但蛎肉肥度不减,且吃起来口感更加细腻鲜美。每年进入10月份,随着海水变凉,海蛎子开始逐渐“长膘”,市场上销售的海蛎子也开始多起来。到了春节前后,开始大量上市,一直持续到来年五一期间。之后,随着海水升温,加上海蛎子开始排卵,海蛎子肉便瘦了,鲜度也大不如前。

初冬的海边,海风越发清冷,红岛西大洋海滩却热闹起来。穿着水靴,提着小桶,拿着小铲子、编织袋子……上午10时,随着海潮退去,三三两两的挖蛎人“全副**”地聚拢来。海滩的岩石上,密密麻麻、一层叠一层,全是海蛎子,几乎看不到石头,向海水退潮的地方延伸出去,一眼望不到边。

“挖海蛎子需要些小窍门,更准确地说是‘撬’,游客常用石头砸,不仅难剥离,还容易打碎海蛎子皮。”当地渔民说,海滩上,找一海蛎子密集的地方,蹲下身,寻个头较大的,看准壳底与石头间的缝隙,将小铲子**去,轻轻一撬,连肉带壳从石头上剥落。海蛎子外壳与岩石间的缝隙很小且贴得坚固,小铲子要求铁质的,硬度较高,而铲尖要打磨得很细,这样操作起来才简单省力。

挖海蛎子要看潮水,潮水退去的时候,渔民们便四面八方地聚拢来;潮水来了,人们便背着大包小包满载而归。一次退潮的时间大约两小时,一把好手的话,一潮能挖200斤。对于普通人,连续蹲这么长时间自是吃不消,不过,当地人除了寻觅美味外,更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

招待客人的必备佳肴

“吃海蛎子当地也有讲头!”62岁的红岛渔民赵丕民说,野生海蛎子量少显得更加珍贵。通常,挖回家的海蛎子不是马上烹饪,而是要放上三四天,让蛎肉继续“长膘”,等稍微张开口再下锅。保存时,海蛎子不能清洗,要连泥带海水“原生态”放在阴凉处,这样即使放一个多月也鲜度不减,更重要的是海蛎子会一直活着。

“别看个头小,野生蛎市场价三元一斤,跟个大肉肥的养殖蛎不相上下,而在以前,一斤只有几毛*。”老赵说,虽然便宜,却是当地人待客的必备佳肴。平时舍不得吃,只有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拿出来。

当地人吃海蛎子喜欢原汁原味,*简单的办法就是洗净后直接下锅“炸”(水煮的意思)。出锅后,用大盘或铁盆盛上来,吃时用工具撬开口,蛎肉饱满且满含汁水,连肉带汁吃进嘴里,满口留鲜。挑选海蛎子时,“肚子”凸起的为“上品”,因为这样的肥度*大,用餐时,主人总是事先挑出*好的献给客人吃。

除了原汁原味,有时也会稍作加工。海蛎子煮熟后去壳,剥出蛎肉来,将白菜切丝,大蒜捣成泥,三样放在一起加佐料搅拌,便成了*清凉可口的下酒菜。通常在酒过三巡时,当地人*喜欢上这道菜。

*多一船上岸一两万斤

清晨时分,红岛渔码头早早忙碌起来,渔民的号子声、机械装卸的轰隆声不绝于耳。岸边,满载海蛎子的渔船已经回港,成批的海蛎子已用网兜装好,通过吊车装卸,海蛎子从渔船转移到早已等候的车上。

养殖户赵丕亮和三名渔民一起承包了200亩海蛎子养殖区。“与野生海蛎子不同,养殖蛎都是生长在海泥里。”赵丕亮说,所谓“清水不肥”,海蛎子生长需要足够的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就需要从海泥中摄取。捕捞时,渔民驾船出海,到了养殖区下网。与挖蛤蜊的网具不同,海蛎子网规格要大得多。将金属杆围成一个圈,四周套上网具,杆上留有耙齿。捕捞时下沉到海底,耙齿扎进泥中,发动渔船前行,*大的拖拽力下,海蛎子顺势进到网里。上船前,装载海蛎子的网具要挂在带有滑轮的机器上,升起再落入海水,反复几次,以便冲掉海蛎子上的淤泥。收成好的时候,一船能捕捞一两万斤。

“现在,海蛎子还不是*肥的时候。”赵丕亮说,上岸后,连泥带水称重,批发价每斤只有8毛多。商贩运回去后,再经过初洗挑拣,然后送到市场销售,肉肥、质量好的,目前的市场价格每斤3元。赵丕亮告诉记者,胶州湾的海蛎子也是出了名的,红岛当地的海蛎子除了一部分运往市场趁新鲜销售外,还有一大部分被送到工厂进行深加工,做成蛎粉、蛎膏、蛎油等出口到国外。

海蛎子“分居”异地过冬

采访中,捕捞上岸的海蛎子已经装好车,不过,这些海蛎子不是要到市场卖,而是要送到乳山“过冬”。“每年冬季来临时,当地的部分海蛎子要经历一次 ‘搬家’,到乳山、日照等地短 ‘住’一段日子。”见记者不解,赵丕亮解释说,这相当于人吃食物一样,如果食物刚好能满足5个人,硬要10个人来吃,自然大家都要饿肚子,而对于一个正在生长发育的人而言,饿肚子必然体格要瘦一些。乳山、日照等地的一些海域较开阔,如果把一部分海蛎子放在那里生长,不论对“留守”的还是“外迁”的而言,“房子”都要比原来大了,相对有更多的食物。

老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批海蛎子已经长了两年多,今年正是捕捞的时候。通常而言,养殖三年后,海蛎子就**长个了,但蛎肉会继续增肥,外壳也会越来越厚。目前,海蛎子的肥度在五成左右,在乳山“住”上一段时间后,到春节前后能长到八成肥,而到了那时,价格会涨到每斤5元,整整翻了将近一倍。每年到了10月中旬后,养殖户就陆续开始给海蛎子“搬家”,在异地待的时间多则三四个月,少则一个多月。

出海5小时*回200元

在老赵的船上,有三四名中年男子一直在忙碌着。“出海挖海蛎子是个重体力活,我一个人根本干不了。”老赵说,这些雇工都是外地人,年龄大多三四十岁。捕捞海蛎子大部分是冬天作业,不仅需要抵抗寒风的肆虐,还得忍受晕船的痛苦。

这几年,当地的年轻人都到工厂上班了,很少有人愿意干这种出力的活。随着外地来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工作也不是那么好找,于是不少人选择在船上当雇工,一个重要原因是**多。

42岁的老徐老家在东北,来干雇工已经一年多。“咱也没什么技术,只巴望能多*几个*,在船上干虽然累点,收入还可以。”老徐说,捕捞海蛎子的网具上岸后,需要靠人力拖到甲板上,一网下来得七八百斤海蛎子,加上淤泥和海水,至少千余斤,需要4个壮劳力合力才能拖得动,然后还得分拣装兜。海上作业的时间大约3个小时,这期间不能闲着,因为收购商到点就会在岸边等着,不能耽误交易的时间。靠岸后,还得协助装卸。一次出海,来回需要5个小时的时间,每次能*到200元左右。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