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职业“打假人”的江湖

2014-12-05来源 : 互联网

2014年11月3日,位于济南市建设路的工作室内,纪万昌正坐在办公桌前,整理着手中的检测报告。3天后的上午10时,以纪万昌为原告的一场打假官司将在槐荫区人民**开庭,他正在为此做准备。

身后的墙壁上,张贴着“老纪打假**工作室”的大幅招牌,其中,“不**,我们将成为**性的弱势群体;不打假,商家的诚信度会越来越低”两行字尤为醒目。

生于1973年的纪万昌,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加沧桑。入行14年来,他的**团队已颇具规模。30多人,五六个在济南“坐班”,其余分布在全国各地。

他的团队分工明确,有负责去各商场发现问题的“技术人员”,有专门购物的“职业买手”,还有与各地各类检验机构打交道的“送检员”,而*后的谈判、索赔或诉讼环节,由纪万昌和另外一名“法务人员”负责,部分难度较大的案子,纪万昌会亲自出马。

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合伙人”,大家聚在一起,是因为这种形式比单打*斗收入更高。纪万昌自称,目前每年的毛收入约100多万元,但据其他圈内人士称,实际数额绝不仅于此。

数量暴增的**人

职业**的圈子在不断洗牌和翻牌,不少人选择离开,还有不少人“进去了”

与所有职业**人一样,纪万昌目前的“光鲜”,是从单枪匹马逐渐“混出来”的。

入行之前,他开过大排档,摆过地摊,蹬过人力三轮车,干过装修。直到2001年,朋友在一家商场给孩子买了一张儿童光盘,里面竟然出现不健康内容。纪万昌和朋友一起去商场***,*终商场双倍赔偿。

此后,从中嗅到“商机”的纪万昌,从河北衡水踏上了专业打假之路。2002年至2006年间,他辗转于北京、青岛,随后来到济南。

伴随着纪万昌“从骑着自行车在商贩那里找假货”到团队化运作的变化,职业**的圈子在不断洗牌和翻牌。

1994年1月1日起,《消费者权益保**》实施,以**为生的王海等人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职业**人”这一称谓随之出现。从2010年至今,伴随着《消费者权益保**》的逐步完善,职业**人数量暴增,据纪万昌粗略估计,目前,吃这碗饭的人数量是2010年之前的十倍还多。不少商场超市的理货员、前台,在多次与职业**人打交道之后,逐渐学到了“门道”,开始“干点小活”,每月收入七八千元不成问题,本行逐渐被放弃。

其间,作为“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边缘职业者,不少人选择离开,还有不少人“进去了”。

提及刘江一案,不少职业**人均表示,受该案件影响不大,“我们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操作”。但这件事给纪万昌提了醒。现在,他与对方签订的每一份和解协议书中,*后必然注明一条:不再购买、举报、起诉,如再次发现问题,可善意提醒并要求下架整改。

“收了钱就不再举报,就涉嫌‘护假’,容易留下把柄。”在纪万昌看来,刘江前期**之路走得太顺,防范意识越来越差,不用职业语言,*终被“设套”。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