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年味的淄博非遗”之磁村花鼓

2015-02-27来源 : 互联网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淄博市衍生了众多绚丽多彩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如磁村花鼓、周村踩寸子、鹧鸪戏、五音戏……它们既是不可或缺的传统艺术,又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辞旧迎新之际,淄博齐鲁网推出“带年味的淄博非遗”系列,为您介绍淄博市与新年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磁村花鼓俗称“打花鼓”,原是旧社会穷人用于乞讨谋生的一种器具。据传,清同*十二年(1873年),淄川县令下令重修磁窑坞通往华严寺的鸳鸯桥,这也是济南通往颜神(今博山区)的交通要道。修毕,人们在桥头设台唱戏庆贺,在当时磁窑坞有4名串乡乞食玩杂耍的民间艺人,也献演了很多节目,其中的“打花鼓”村民前所未闻,观后颇为喜爱,从此“打花鼓”就在磁窑坞落了户并逐步流传下来。又有一说,唐代,磁村盛产陶瓷,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又系交通要道,沿路乞讨者不绝,花鼓也随之传入,并成为群众闹元宵的传统节目。“打花鼓”艺术于上世纪60年代重新整理,正式命名为“磁村花鼓”,截止到现在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磁村花鼓形似腰鼓又大于腰鼓,表演时鼓斜背在舞者背后,其击打用具为鼓绳,是****的两条1米多长的软绳,绳端打有大如小枣的葡萄结,一是携带方便,翻舞轻巧,不打鼓时搭肩便走。二是到一个村,狗见生人常来咬,人可用绳打狗。表演时舞者要向背后击中鼓面,全凭舞者娴熟的击打技能、良好的时空意念和舞蹈感觉来掌握鼓绳的长和短,收与放。在表演时由于鼓绳在背后上下左右翻飞,显得舞者灵巧、欢快、舒展,增强了舞动性和艺术感染力。花鼓的伴奏乐器为手锣、镲、小点锣等。

磁村花鼓无繁多内容和人物,是以鼓为主的表演,表演者一男三女。男的打花鼓,三个女的一人打手锣,一人打镲,一人打小点锣。表演时由鼓舞者**排行,边击边跳上场,打鼓者在场中击打表演,其他人在一旁原地跳动,击打手中镲(锣)。鼓舞者在场中随打随舞,随唱随舞,动作是:左右旋转、肩上双打、腋下打、胯下打、腾空跳跃打、蹲转打、立打等。舞者舞步轻快,节奏鲜明,有一定的节拍,动作稳健有力,亮相时唱花鼓调,唱词可即兴更改。到围观者多时,也是击打**,鼓舞者进行滚翻击打、旋转击打等即兴表演;伴舞者围鼓串场,动作反复表演,人散舞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磁村花鼓由早先的1鼓3镲(锣),逐渐演变为2鼓2镲,4鼓4镲,到20世纪80年代增到8鼓8镲,增强了舞蹈表演气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的舞蹈风格特色,赋予了时代感和青春活力。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