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在传承中与时俱进

2015-02-28来源 : 互联网

春节是中国民族的*重要的传统节日。但近年来,“年味越来越淡”似乎成为一种“共识”。年味真的越来越淡了吗?春节期间,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年味在不断的变化,有传承也有创新。

年味没有变淡,只是我们没有时间去感受

民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过完腊八,民众就要上街安顿年货,各类庙会也开始操办起来,空气中“年味儿”渐浓。小时候的童谣里也唱着“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锅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可如今,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大幅增加,每年30亿人次大迁徙只为“回家过年”,很多人除夕当天才能回家团聚,这些从腊八节就开始的年俗也就渐渐淡化了。“上班上到年二十九,连置办年货的时间都没有,就得急匆匆往老家赶,只觉得马不停蹄,哪里还有年味啊。”在黄岛上班的高岩大年三十下午两点多才回到章丘老家,本来5个多小时的车程,因为高速路上堵车,开了8个半小时。回到老家,父母早已收拾好了房间,置办好了各种年货,蒸好了馒头,炸了炸货,还做了一桌子饭菜就等着高岩到家开饭。“饭菜一上桌,鞭炮一响,这个时候才觉得,年味其实还是很浓的,只是在外打拼的我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感受。”高岩对记者感慨。

传统年俗在传承,也在创新

除夕上午,王岳宏在贴福字

祭灶神、请财神、贴春联、祭祖先,吃团圆饭,挨家挨户拜年……这些表现人们祈求富有、安康、幸福的活动,是传统“年味”的*大标签,在北方农村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祭祖是过年家庭祭祀活动*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初一下午,王岳宏带着小辈们送祖先

“我父亲去世前两三年,祭灶神,请财神,祭拜祖先时就特意让我跟着学。以后我也得让孩子们多参与一下,等我**之后,孩子们好知道该怎么办。”除夕傍晚,济阳回河镇68岁的老人王岳宏在堂屋的桌子上摆上了鸡、鱼、肉、水果糕点等供品祭拜祖先。他告诉记者,这些传统年俗不能丢,得传承下去。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在济阳农村,大年初**不亮,小辈们就要走出家门,挨家挨户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46岁的王泗洪是王百绪村**批进城打工的农民,十几年前就在济南买了房安家落户,孩子们也在济南上学、工作,年迈的父母也被接到了济南生活。即便这样,每年大年初一这天,王泗洪天不亮就开车带着媳妇孩子赶回老家给村里的长辈们拜年。“刚开始孩子们不理解,觉得老家都没什么亲人了为什么还要回去拜年,嫌麻烦。可是无论走多远,老家是根啊,如果连过年都不回去了,孩子们还怎么能找到自己的根呢?”王泗洪动情的说。

说起拜年,村支书王洪勇告诉记者,有些村里移风易俗,**提倡挨家挨户拜年,而是把村民组织到一起团拜,但是村民都觉得没有年味,团拜也就停了,现在还是挨家挨户的拜年。“不过以前拜年都要磕头,如今没那么讲究了,磕头的少了,拜年就是说个吉祥话,唠唠家常。”王洪勇觉得传统年俗在传承也在创新。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