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术界,素有“只闻其名、不见其身”之说的鸳鸯螳螂拳,一直**于民间,近年来却悄悄走进了大众生活,获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鸳鸯螳螂拳第五代传人孙日成多年来义务教拳,还自掏腰包为习武的孩子们准备服装、奖品以及为进校园教课的老师发课时费等,他每年为了非遗传承要投入8万多元。目前鸳鸯螳螂拳的受益群众已达数万人,国内外选拔的**一百四五十人。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中国山东网青岛频道记者走进鸳鸯螳螂拳,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600年历史的鸳鸯螳螂拳
“一般的拳法主要右手用力,但鸳鸯螳螂拳讲究拳法动作左右对称,如同鸳鸯成双入对,如影随形一般,因此得名鸳鸯门派。”鸳鸯螳螂拳第五代传人孙日成向记者介绍鸳鸯门派的历史时说道,中华鸳鸯门派由春秋战国时期白猿所创,源远流长已达2600余年历史,鸳鸯门派在两千多年间一直**于民间,有着“只闻其名,不见其身”之说。鸳鸯门派在历代的传承中,一直保持其*树一帜的特色,其传承脉络清晰,拳法理论、内家**、套路组成和技击散打自成完整体系。鸳鸯门派共有六大精髓:鸳鸯内家功、鸳鸯门医术、鸳鸯门长拳、鸳鸯门兵器、鸳鸯门散打、鸳鸯螳螂拳,其中鸳鸯螳螂拳已于2014年12月被***正式下文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鸳鸯螳螂拳动作古朴浑厚,技法丰富,无任何虚招,讲究一招一式皆克敌制胜,技击性很强。同时,鸳鸯螳螂拳以内家功为根基,修身养性,套路动作左右对称,肢体得以全面协调灵活开发,使身体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有很高的健身养生价值。
传承非遗文化武术进校园
但这个颇负盛名的武术学派,在传承上却一度不太景气。鸳鸯门派的第三代传承人毛丽泉曾是青岛国术馆的发起人之一,他在青岛只收了6名**,孙日成的父亲孙丛宅8岁拜入毛丽泉门下并被他收为义子,接受了鸳鸯门派的全部理论、套路和**精髓,也成为该门派日后**的传承人。孙日成自幼和哥哥弟弟一起随父亲习武,但*终哥哥、弟弟,都放弃了,孙日成成为该派**的传承人。“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宝贵的生命力,就这么失传了太可惜了,而且我也希望将父亲的心血传承下来。”谈起自己坚持发扬鸳鸯螳螂拳的原因,孙日成如是说。
为了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孙日成的父亲孙丛宅打破了门规,广收学生。孙日成更是发起了武术进校园的活动,成为**个进校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9年起,鸳鸯螳螂拳已经走进了20多所青岛的中小学。
目前,除了进校园,孙日成也希望走进社区传承鸳鸯螳螂拳,目前他在东海中路社区开设的养生健身表演班正在报名中,“组织文化展示、进校园传授武术技艺、进社区进行教授。”对于鸳鸯螳螂拳的**传承,孙日成说他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