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严寒天,正是万木凋谢的季节。而临朐县寺头镇的红香椿早已端上了城市居民的餐桌。记者来到种植大村西安村采访,看到种植大户徐志刚发完货急**往回赶,记者跟随他弓腰钻进他一亩多地的香椿大棚里,只觉得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大棚内密密麻麻参差不齐的香椿树绿芽吐翠,清香扑鼻。
“今冬里雨雪少,棚里气温高,香椿长势好,行情又好,头茬一斤卖到28块*。”进棚就张罗采摘的老徐一边忙活一边说,客户都瞅着春节前这个时候上市,现在红香椿是市场上的*手货,供不应求。
少田多山地是寺头镇的“长相”,过去农业沿袭祖祖辈辈靠广种薄收的老习惯,“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好多人不愿种地。靠山还得吃山,寺头镇念好“山字经”,立足山地资源,打造有机生态农业品牌,发展起大棚红香椿发季节栽培。贫瘠的石旮旯,靠着**生态农业,既种出了青山,又种出了金山。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那片山。
寺头镇的红香椿历史悠久,由于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红香椿***、无公害、***,具有香气浓郁、质脆多汁、香美可口、营养丰富之特点。每当春风一吹,草木萌发,都会有鲜亮红香椿上市。
红香椿吃法很多,可炒食、腌制,也可作调味用。如香椿芽炒鸡蛋、香椿炒肉片、香椿拌豆腐、香椿芽拌捞面等,气香味美,别有风味。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地群众喜爱。
早在2006年,寺头红香椿就通过了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10年7月,捧回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临朐**个***认证的农产品。2012年8月,寺头红香椿又一举摘得“中国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桂冠。“一个个头衔‘含金量’足,上市一早一晚价格,让一样的农产品有了不一样的身价。”寺头镇大棚红香椿协会会长王兆功说。
过去群众以散种为主,露天种植,形不成规模,加上是红香椿采收时间与春天蔬菜同季节,红香椿种植零打碎敲,没有给群众*个盆满钵满。
都说“山寨”不靠谱,而寺头镇群众偏偏借鉴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经验,另辟蹊径,琢磨起了采用大棚种植红香椿的“道道”,这下可是不得了,当年,大棚红香椿就大获成功:每平方米大棚产红香椿2公斤,一个标准棚产香椿芽800公斤,纯收入1万多元,产期也由原先的1茬变成3茬,亩增收翻了两番,效益是露天红香椿的近20倍。大棚红香椿反季上市,也让多年来苦于无法做大做强这一特色农产品的寺头镇底气更足。
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因势利导成为该镇的重头戏。对大棚种植技术进行多项**和改造,如香椿苗春季露天栽培,秋后移入大棚;棚栽香椿苗每年一次淘汰轮换;香椿苗的矮化促壮技术,移栽扣棚时间掌握,栽植密度控制等一项项技术**。
为使家家户户都能建得起棚,该镇在资金上帮扶,技术上手把手教,邀请县农技**举办大棚红香椿培训班,整地、启苗、栽培、采摘、加工等环节让种植户成为明白人。到了采收季节,还组织销售队伍走出去与外地商家建立营销网点,先后与寿光、潍坊、青岛等地的客户建立了稳定的销售关系。成立红香椿产业协会,搞好香椿的深加工,使香椿以保鲜、腌制、酱制等多种形式进入市场,不仅**国内,而且远销日本、韩国。
尝到了发家致富的甜头,寺头人在自家“一亩三分地”抱金砖的势头一发不可收。目前,大棚红香椿主产区已遍布石佛、西安、桃花等20多个中心村,100多个自然村,红香椿专业深加工业户20多家。王兆功算了一笔账,“全镇2000多个冬暖式红香椿大棚,种植面积有3000余亩,年产量可达150万公斤,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