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前的元末明初,德州是当时京都通达九省的御路之所在,繁忙的运河漕运发展了当地的经济,这时候常有挎篮老头出现在运河码头、水旱驿站和官衙附近叫卖烧鸡,当时这种烧鸡因为有滋有味、肉嫩色美而备受人们欢迎。后来,因为水陆通衢,越来越多的货物在这里集散,德州出现了“南来北往客如云,饭馆客栈多如林”,这时候烧鸡卖得越来越*,于是出现了专门做烧鸡的人家,比如说外号“徐烧鸡”的徐恩荣。虽然当时的烧鸡工艺相对古老、粗放,但浓浓的鸡香却飘逸州城。
从烧鸡工艺发展到扒鸡工艺,源于一个小小的意外。康熙年间,有一个姓贾的掌柜经营着自家的小烧鸡铺,有一次他因急事外出,于是让小伙计看着*候,结果伙计偷懒睡着了,一觉醒来煮过*了,贾掌柜舍不得这一锅的烧鸡,于是试探着把鸡捞出来放在店面上卖,没想到诱人的鸡香竟吸引了过路行人纷纷来买,大家啧啧称赞:这鸡不仅味香肉烂,连骨头也又酥又香,真是穿香透骨。
贾掌柜由此启发,改进了原来烧鸡的艺术,于是出现了扒鸡的原始做法:大*煮、小*焖,先武后文。而扒鸡之扒,也源于这种工艺。贾掌柜的扒鸡越卖越好,于是寻思着要给扒鸡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就找了临街的一个马秀才,马秀才尝了鸡之后,赞不绝口,吟诗一*:“热中一抖骨肉分,异香扑鼻竟袭人;惹得老夫伸五指,入口齿馨长留津。”并脱口说道:“好一个五香脱骨扒鸡!”这之后,德州就出现了烧鸡与扒鸡同产同销的情况。
1702年康熙南巡,品尝了五香脱骨扒鸡之后,龙颜大悦,钦笔御点德州扒鸡为贡品进献宫廷。而到了乾隆年间,为了吃到新鲜出炉的扒鸡,乾隆索性把扒鸡艺人直接召入了紫禁城的御膳房。解放后,德州扒鸡在总结传统的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摸索试制,进一步改良配方完善技艺,逐渐形成了***的扒鸡口味。
上世纪50年代时,国家副总席宋庆龄从上海到北京的路途中,多次在德州停车购买扒鸡送给***主席,扒鸡的口味亦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许,由此闻名全国,远销海内外。从此,扒鸡美名扬**,在中国四大名鸡中位列榜*,被称为“****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