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亨福既是商人,也是文人。文学的兴趣爱好使他结缘商业,成功经商又为文学创作奠定经济基础。他制造的&l*******岛&r*******入选世界吉尼斯记录,他主编的《天台人》杂志得到市、县**的高度评价。那么,亦商亦文的庞亨福,是如何把握好两者间的平衡,有着怎样的精彩人生呢?
灰色童年豁达父亲
庞亨福是平桥镇庄后村人,追溯他的事业人生,得从童年时代说起。今年40周岁的庞亨福成长于一个特殊的年代,他的童年,有着特殊年代的深深烙印。因为伯父在台湾的关系,他家的门口曾一度悬挂着&l*******家属&r*******。
童年的记忆对于庞亨福来说是灰色的,尤其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农业学大寨时期,因为身份特殊,他家甚至不能领取村里分发的小红期。看到小伙伴们举着小红期玩,庞亨福很羡慕。父亲心疼儿子,用红纸模仿着制作了一面,但从小聪明的他辨出了真假,哭闹着不肯要。还有一次,庞亨福的父亲为了打听兄长的情况,悄悄地与一名从香港回来的人联系并将对方地址用粉笔写在衣橱里壁。
这一事情被前来串门的人无意之中发现。幸亏庞亨福父母察觉到这一情况,用湿抹布将地址抹得一干二净。果不出所料,第二天,就*****************amp;l*******”就在橱子里。尽管防患于未然,逃过这一劫难,但他们家还是被扣上“特务”这一莫须有的罪名。
在庞亨福童年的记忆中,如此胆颤心惊的故事还很多。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父母,对儿子的培养,却有着一颗豁达的心。“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要学一些,懂一些。”庞亨福说,“虽然我的父亲并不十分清楚诗词歌赋是什么,但他总是这么要求我。”提起父亲,庞亨福一脸敬畏的神情。他说,“父亲虽然是个农民,却能写会画。”小时候,庞亨福经常跟着父亲到建造小佛殿的村子里画佛像。耳濡目染,庞亨福不仅写得一手好字,也爱上了文学和绘画。
文学为媒涉足商海
庞亨福非常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早早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为了接济妹妹读书,为了给父母减负,21岁那年,他当了代课老师,每月挣25元*补贴家用。但庞亨福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学梦,梦想着当记者,当作家。在此期间,他参与过新闻写作培训,偶尔也向广播站投稿,并认识了胡明刚等一些文学朋友。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有**,庞亨福和朋友一起来到平桥广播站。时任广播站站长的陈建平有意考考这两名上进的青年,叫他们写几个字看看。陈建平非常欣赏庞亨福的才气和机智敏捷,给他**了一份相当于文秘的工作。就这样,庞亨福认识了制造口吃矫正器的裘君茂。
尽管裘君茂开出的工资高于代课教师的一倍,但庞亨福没有动心,因为再过一年时间,他就可以转正了。然而,被裘君茂的个人魅力所吸引,他*终还是来到企业上班。那一年年关临近,庞亨福听到他家门口的摩托车马达声,原来是裘君茂来到家诚恳地发出邀请。当时,摩托车是了不起的代步工具,庞亨福说:“听到摩托车的马达声比听到飞机的声音还激动。”短暂的交流,庞亨福认定裘君茂身上有着许多他所要学习的东西。就这样,庞亨福开始涉足商海。
毛遂自荐开办工厂
通过对企业了解的不断深入,庞亨福对经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年后,庞亨福获悉当时的旅游工艺品厂将要办分厂,马上到县旅游局有关**那里毛遂自荐。初生牛犊不怕虎,庞亨福诚恳的态度、清晰的思路以及“双赢”的方案,当即得到旅游部门有关**的认可。然而毕竟是个年轻小伙子,对方也给庞亨福出了一道难题,那就是要求他第二天早上带10到20个人过来培训。当时双方谈妥已是晚上9点多钟,一夜时间要招聘那么多工人,考验的是庞亨福的组织能力和当地群众对他的信任程度。庞亨福深知这一点。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将12个带到县旅游工艺品厂,并且均是年龄在18-23岁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