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感动在身边,我们来认识一位老人。她家住黄岛区,生活节俭,却慷慨助学,24年里,通过各种渠道,她先后资助了700多个家庭贫困的孩子上学。8700多个日日夜夜,是什么支撑着老人一路走来,她和这700多个孩子又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下面就带您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耿秋萍。
来看望耿秋萍老人的女孩名叫张亚辉,几天前刚从曲阜经济学院毕业,回家的第二天,她就专程坐车来看望耿奶奶。
张亚辉家住黄岛大珠山社区,十年前,父亲因病去世,母亲靠做小生意一人拉扯她和弟弟长大,日子过得十分拮据。2008年,耿秋萍和其他几个好心人得知张亚辉家里的情况,开始资助她,每年都给她寄去800块*的生活费。
耿秋萍今年82岁,是原胶南市外贸进出口公司的退休职工,她捐资助学的事情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1990年,耿秋萍和老伴臧兴望一起参加了一次单位组织的关心下一代活动,在活动现场,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目光,让老两口感慨万分。
从那以后,两位老人的后半生就和捐资助学联系在了一起。当时,耿秋萍和老伴的退休金都只有300多块*,**次捐款,老两口就把一个月的*全部拿了出来。
这本厚厚的捐款记录本是耿秋萍亲手设计的,里面详细记录着老两口20多年来捐出的每一笔款项,帮助的每一位学生名字。
在这些孩子中,老人*放不下的是一个名叫吴瑞亮的孤儿。在小瑞亮7岁的时候,妈妈因车祸去世,不久之后爸爸又**了,只有年迈的奶奶和小瑞亮相依为命,也就是从那时起,耿秋萍和老伴开始资助他,一直到大学毕业,这份爱心整整延续了15年。
大学毕业后,耿秋萍又到处张罗着给吴瑞亮找对象,前段时间吴瑞亮结婚,老人又给他捎去了1000块*。
这些年来,为了攒*捐给孩子们,耿秋萍和老伴一直省吃俭用,不仅从来不过生日,大年三十连顿饺子也舍不包。1995年,耿秋萍的单位分给她一套两居室的新房,老两口什么也没装就住了进去。
2005年,臧兴望因病去世,弥留之际,老人拉着耿秋萍的手,嘱咐她一定要把捐资助学这件事继续做下去。
在两位老人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伸出援助之手,为了让捐助更透明,耿秋萍亲自设计了一张“光荣卡”,她把贫困学生的姓名、年龄、学习情况以及家庭状况写在卡上,让捐资人来认领,收到捐款后,老人直接把*送到孩子手中,让孩子在收据上签字,*后再把收据和光荣卡一起交给资助人,作为凭证。
通过耿秋萍的牵线搭桥,20多年来,已经有600多名热心人参与了这项“爱心接力”,累计捐款60多万元,帮助700多个家庭贫苦的孩子完成了学业。
当初一个个稚嫩的学童,如今纷纷完成学业,踏上工作岗位,每到这时,耿秋萍老人总是感到特别欣慰。都说大爱无疆,老人20多年如一日的不求回报,只因心中充满牵挂,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是老人坚持下去的理由。如今,在耿秋萍的带动下,他的三个儿子也“子承母业”,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棒,要把这项“爱心工程”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