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门变迁见证国家百年巨变

2014-07-10来源 : 互联网

甲午黄海战役之后,战败一方的清**将败军之将丁汝昌视为国家罪人。丁氏家族也因此蒙上了不白之冤。此后丁汝昌被正名,洗刷了当时强加在他头上的一些罪名。

屡遭横祸的丁家,在丁汝昌战死后渐渐走向了衰落。丁家大宅门的**变迁史,也不经意间折射了中国**的历史*变。

本版文/图 记者 孙小烜

签字售书的丁家后裔

2014年6月20日,距离那场被中国人依然铭记的海战过去120年。

记者乘船赶到刘公岛时,天空降下了小雨。此行的本意是希望通过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得到一些关于丁汝昌后裔的消息。当记者走进原北洋水师提督府时,门口的一个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位貌不惊人的老人前面放着一个牌子,写着丁汝昌的族谱和后裔姓名,其背后是一个大大的招牌,写着“丁氏后裔签字售书”。

记者了解到,这位老人是丁汝昌的第五代后裔丁小龙,同在岛上售书的还有他的弟弟丁小明。

丁小龙兄弟所售的书,并非是他们所写。两人在刘公岛上签字,只是为了在农闲的时候挣点*。

当记者与丁小龙谈起丁家的事时,他并不太愿意讲。对他来说,丁汝昌的大名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实惠。

“我没有见过丁家大院是什么样的。我出生的时候,家产早就在土改中被分掉了,我父母当时也都被下放了。”丁小龙关于丁汝昌的记忆,只是家里大人偶尔提及的名字,“小时候听大人说过,但具体丁汝昌是干什么的不清楚,只知道是个大官。”

当年土改中,在汪郎中村,作为头号大地主,丁家的土地被划归了农民所有。随着丁家运势的败落,所剩的一些田产,也为了生活而卖掉。

如今,丁小龙兄妹几人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家还在巢湖,每年在家里半年种地,旅游季来岛上卖书,我儿子现在也在岛上。”丁小龙说。

据丁小龙的堂妹丁萍介绍,是否让丁小龙到刘公岛卖书,族中曾有分歧,丁萍告诉记者,“小龙去卖书,是我们跟刘公岛博物馆协商下来的。族中有人认为小龙不能去卖书,觉得辱没了祖宗。”

对于自己的家庭身世,丁小龙所知并不多。但在其族中大哥丁爱华那里,记者得到了更多信息。

不幸的丁家二叔

丁小龙的父亲丁荣澍,是丁汝昌***后裔。“丁荣澍是我二叔,当时他们家人口比较兴旺,有七个孩子,丁荣澍是那一代*有出息的一个。**期间,丁荣澍夫妇都是教师,丁荣澍还是县里的***议员。”丁爱华回忆,无论是相貌还是学识,丁荣澍都是丁家那一代中的佼佼者。但正是***议员这个头衔,让他在**中遭了殃。

“二叔过去是少爷出身,没干过农活。后来下放期间干活的时候,被一颗生锈的钉子扎到了脚,结果伤口感染死了。没过多久,她夫人也投河自尽了,就剩下了小龙兄弟姊妹七个。”丁爱华说起这段往事,很为几个兄弟姊妹感到惋惜。不仅父母去世早,因为是地主家的“崽子”,丁荣澍的后人还在**中被划为了“黑五类”。后来在记者采访丁汝昌曾孙丁荣涛时,他说在**期间,他被定为破落地主阶级,但因为早年参军,躲过了一劫。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已故甲午战争研究**戚其章先生的帮助下,丁家后人才得以**。

如今,丁小龙的女儿依然在故居汪郎中村务农,住在一间狭小的平房中度日。记者见到她时,提到想参观丁汝昌的故居,她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没什么可看的了,早都没了。”

紫檀家具勾起的回忆

如今曾亲身经历过丁家大宅门生活的人已经不多了,**能让他们回忆起那段岁月的,就是看看博物馆中保留的丁家遗物。

“我记得有一次看电视,上面有一个紫檀木的桌子,我突然想起我家里原来也有那么一个。我就问我父亲还记不记得,我父亲说土改以后,家里没*,就把那个桌子卖给了收家具的,一个大理石桌面,紫檀桌边的八仙桌。只是人家只收大理石,不要木头,就把那块木头还给了我父亲。”丁荣涛的女儿丁萍说,在看了那次的电视节目后,她就问父亲剩下的木料是否还留着,*终在楼道的垃圾堆里,找到了两块紫檀木的桌边,“上面是镂空的花纹,非常精美,不过只剩下了两块。”

像这样的家具,留在丁家人手中的已经不多,一部分是当年家道中落后,变卖了谋生,另一部分则被保存到甲午战争博物馆。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大厅里供着两道光绪皇帝下的圣旨,我们那时年纪小、不懂事,这两道圣旨都被我们撕烂了。还有一个专门存放《二十四史》的书匣子,根据《二十四史》每部书不同的厚度制作而成,紫檀的匣子,外面是镂空的花纹,抽屉是金丝楠木,外面用银丝写着是哪一部书。”丁爱华说,**以后,有博物馆的人来到丁家,劝说他们捐献出了丁汝昌的遗物。

据丁爱华回忆说,土改期间,青岛市**方面还曾给丁家发过函,让丁氏后人去青岛认领丁汝昌的房产,“青岛市**说丁汝昌在青岛也有房产,因为要改革,让我们丁氏后人去认领。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证件,就要求带一个能代表是丁家人的东西为证。不过那时候谁敢去?躲还来不及,就没有去认领。”

2000年之后,当地**曾多次想修葺丁汝昌的故居,但始终没有成行。为了恢复丁家大宅的原貌,**部门还曾请丁爱华去描述当年宅院的景象,但丁爱华认为不太可行,“据说当时准备了500万元来修,但我告诉他们,如果真的想恢复我们家原来的样子,这些*只够把路修好,再说恢复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将门为何无“虎子”

在采访过程中,丁家后人并不忌讳“家道中落”这四个字,而对于为何将门之后没能“代有人才出”,他们也有自己的答案。

或许是因为丁汝昌为行伍出身,家境贫寒又幼年失学,在文化底蕴上略有欠缺,虽然后来位居高职,但与其他大家族不同,丁汝昌并没有留下什么祖训,对于后代的教育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据史料记载,丁汝昌有两子,长子丁代龄,次子丁代禧。在丁汝昌去世后,丁代龄被封了花翎五品衔,丁代禧则诰授通议大夫,二品衔江苏候补道。可是两人只是有了品衔,始终没有补上实缺。

“如果两人中有一个补了实缺,有了实权,或许丁家还会继续昌盛。但在晚清的时候,补一个实缺是要花大笔银子的,而且两人没有太强的名利心,家中也不缺吃喝,所以没有人真正掌握实权。”对家族历史深有研究的丁爱华认为,正是因为家中条件不错,又没有追求仕途的心思,才导致了将门难出虎子。

“我家里过去有一幅冯玉祥将军的画像,因为冯玉祥与我们家是世交,他的父亲在丁汝昌手下当舰长。后来冯玉祥还给我们家发来一封信,说要当时丁家第三辈的几个人跟他出去做事,据说去了两个人,后来也没有一直跟随冯玉祥。”丁爱华说,1946年前后,丁家第四辈中接二连三死去了四五名男丁,家道骤然衰落下去,从此丁家就没有再现丁汝昌在世时的家境。

如今散落在五湖四海的丁氏后裔,都在努力重振门楣,其中也不乏出现像开国将军张铚秀夫人丁亚华、安徽省政协委员丁昌明这样的人物。

丁汝昌一家的变迁史,与国家这**历史*变相呼应,丁氏后人也见证了这一**中的历史*变。无论丁氏后人如今如何,不能磨灭的是他们都有着一个民族英雄的祖先。就像丁爱华所说,“每当过年或者家中祭祀时,各地的丁家后人都会齐聚一堂,这时大家不分彼此,都是丁汝昌的后人。”

标签: 山东 社会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