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过八十余载岁月的长河,先后有五代人依次从父辈的肩上接过沉甸甸的钢枪,默默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爱国情缘。这个故事发生在齐国故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里。与共和**队同龄的陈月兰老人见证了这个革命家庭近一个世纪拥军爱国的革命历程。
老人虽说已到耄耋之年,但却腿脚灵便,耳聪目明。当我们走进她的家门时,她和老伴王冠群刚刚与在青岛某部服役的孙子王涛通完电话。带着尚未平复的激动心情,健谈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求光明星*相传赴军营
走出这个家庭**个参加革命的是俺那二爷爷王道增,也就是俺孩子爷爷的二叔。当时的社会形势,兵荒马乱中看不到一点希望。二爷爷觉得,跟着咱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就一定会有盼头,所以不到20岁他就参军入伍,跟着革命队伍打了一场又一场的硬仗,眼看要解放了,没想到在1945年解放周村的战役中牺牲了,后来**批准其为革命烈士。就是从他那时开始,给俺这个家庭埋下了红色的种子。第二辈子是俺孩子的爷爷王有年。据说他参军的时候就说了一句话,咱是烈士家庭,就应该戍边卫国。第三辈子是俺那当家的他哥哥王冠贤。他是上世纪40年代初到的部队,当时叫渤海军区清河*立团。他们这个团扒*车,炸桥梁,在昌维、鲁中一代打响了清河平原****枪。革命胜利后,他被安排在省城,继续为地方经济建设工作了30多年。第四辈子是俺这儿还要去当兵。这就到了80年代初,家里人口多,农活也很累,可他愿意当兵,我说想去你就去吧。俺从小没上过学,但俺心里明白,当兵就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他们为国防建设做贡献,俺在家里再苦再累也心甘。这不,俺这四个儿就有两个当了兵。第五辈子就是俺这孙子王涛,在部队已经干了15年,现在还当上了科长。
老人一气说到这里,慈善的目光中满含光荣和自豪之情。
“老海岛”承上启下作表率
84岁的王冠群和87岁的陈月兰夫妻俩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在他们土地一样纯朴的农民情怀中,始终有一个不变的信念,那就是“好男儿就是要当兵!”。老人的高尚情操也造就了孩子的**品质。四个儿子长大后,一个个先后接受了祖国的挑选。
二儿子王庆禄于1980年底参军入伍,来到某海岛服役,先后在团、师、军区机关工作。入伍之初,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紧张的军事训练,曾立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言状语。那时候相互通信中,老两口都情真意切地鼓励他,遇到困难时要多想想战争年代自己的祖辈、父辈,想想自己如何要维护作为一个军人世家的荣耀。就这样,在亲人长辈的感召下,他在部队一待就是24年,走到了团级工作岗位。不论是在孤寂难耐的海岛,还是到条件优越的机关,始终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昂扬向上的浩然正气。每每谈到这里,王庆禄都会深有感触地说:“在部队二十多年的历练,使我受益非常大。尽管我转业到地方已经七八年的时间,但我们家庭的这种优良传统、部队的这种优良作风,无时无刻不鞭策着我,鼓舞着我。”
1990年初,老四王庆江高中毕业了,因从小受二哥的影响,他也决定到部队去摔打摔打自己。听到这一想法,父亲王冠群高兴地说:“去吧,孩子,咱家有这个传统,到部队只要好好干,准会炼出一块好钢!”就这样,当年春天,年逾6旬的父母也把老四送到了某海岛部队。在紧张的训练间隙,他依然如饥似渴地学习,遇到困难就想想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祖辈父辈。汗水没有白流。199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镇江陆军船艇学院。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他还找了一位退伍女兵作为自己的**伴侣。十三年转眼即逝,2003年9月,他带着四次三等功的荣耀转业回到家乡加入司法队伍的行列。从操枪弄炮到研究法律条款,环境和职业的突然转换,一开始让王庆江有些不太适应。“孩子,做事情和为人是一个道理,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做不好的。”年迈的老母亲看出了儿子的心事。在母亲的鼓励下,王庆江像钻研军事一样钻进了新从事的职业中,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和行家里手,连续两年被评为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在老两口的子女中,当上兵的在军营认真服役,未能当上兵的也未放弃过自己的军营情怀。
70年代初,长大成人的二女儿王美玲到了找对象的年龄,亲朋好友给他找的对象几乎踏破了家里的门槛,他们之中既有党政干部,也有教师医生,可女儿硬是一个没相中,*后,还是和本村的一个退伍小伙喜结良缘。母亲听说这准女婿是军人出身,据说还参加过抗美援越战斗,他所在的高炮师击落美国飞机51架,按照当时的风俗,也就应了这门亲事。
第五代勇往直前谱新篇
陈月兰老人的生日,这么多儿孙们不一定都记得很清楚,但是,每年的八一建军节这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大本营——皇城镇曹村看望老人,因为老人家与共和国的军队同龄,同时也是这个军人之家的见证人。今年建军节,面对一桌泛着浓浓乡村气息的农家饭菜,一家人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可是一向爽朗豁达的陈月兰老人显得有些忧郁,好像有什么心事。干过政委的二儿子王庆禄*先观察到了这一点,于是悄悄来到母亲身边问明情况。母亲说:“大家都在这里,唯*王涛没捞着回来。”谜底揭开了,老人家这是想孙子了。
王涛是两位老人的长孙,从小满怀报国之志,于是在1998年高中毕业时直接报考了军校,成为王家的第五代军人。十多年来,他不断进步,从学员到排长、到指导员。去年3月,他又被遴选到青岛市市南区人民**部。
谈到自己的从军经历,现任政工科长的王涛言语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军之情:“小时候受家庭优良传统的影响,自己非常向往绿色军营。到了部队以后,这种紧张热烈的生活深深吸引了我。我感觉现在自己的血液已经**融入了部队生活之中。”
王涛的叔伯姐弟有9个,在他之前,先后有王小燕、王小鹏、王小山走进军营,其中姐姐王小燕因自己的体育特长,还进入了“八一女排”,为发展部队的体育事业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重孙子还要送他去当兵”
王冠群和陈月兰一家,从革命战争时期开始,家族里五代人培育出了五代兵,把一个普通百姓家庭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军人之家,用一份赤胆、忠诚谱奏了一曲浓浓的爱国篇章。他们的做法,不但受到十里八村父老乡亲的赞赏,而是也得到当地党委**的重视。建军节期间,临淄区委常委、区人武部政委韩瑞平,代表临淄区委区**来到皇城镇曹村亲切看望了两位老人。韩政委紧紧握着老人的手由衷地说:“你们家五代人,五代兵,八十余年如一日,与国防建设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这体现的是一种伟大的爱国情怀,反映出的是一种博大的民族精神。我感觉你们这一家人是可亲可敬的。”
无情的岁月为两位老人刻下了八旬年轮,但是他们支持家人当兵的信念依然如故。当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询问陈月兰老人*大的愿望是什么时,她几乎脱口而出:“俺现在孙子也有了孩子,以后俺这重孙子长大了,还要送他去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