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任何投资组合都喜欢把“流动性”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特别是在经历了一场金融浩劫之后,很长时间里人们都会对投资配置中的流动性保持警惕,这也是形成所谓“新常态”低投资收益的重要原因之一。
搁在家庭的投资组合中,这个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乐观的投资理财**们会不断提醒一般公司人投资者,要保留好几个月的现金放到活期账户里—当然,在你的余额宝账户里也是可以的—以**失业时的生活开销。
说到流动性,赛斯·卡拉曼曾经对它有过一个很棒的描述—流动性是投资者对风险的一种想象。
通常来说具有*好流动性的投资是现金,如果你对风险的想象足够大,那么*好的办法就是把银行账户的*都取回家,然后把它们藏在衣柜里或者床底下。这种情况在2008年曾经出现过。沃伦·巴菲特在2008年发给股东的信中曾经这么记述他家乡的咖啡馆,在那家店的招牌上贴着一句神气的话,“只信上帝,只收现金”。
现金很容易让投资者产生好感。很多民间投资爱好者在对一些公司的分析研究中,都会把现金描述成非常棒的东西,比如,他们非常喜欢那些负债率非常低或者不负债的公司,而且非常注重那些公司的现金储备,希望在众多公司中找到像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买过的葛鲍海姆那样的公司。
在1915年的时候,格雷厄姆还是一家合伙投资公司的信息员和分析师,他发现将要进行清算的葛鲍海姆的公司股价比公司每股账上现金还要低,于是让他的**买进,随后在公司清算中*****。
其实,在现实中这种股价低于公司账上现金的情况,由于信息的对称性已经非常难找了。而现金,作为获利能力*差的投资品种,过高的现金比例也并不一定说明公司特别值得信任。
这是因为如果投资者把大笔现金放到上市公司的账上,还不如自己到银行直接购买投资产品,那样收益可能更高,而且也不用担心上市公司管理层在投资过程中拿走一份它们不该拿的。
投资的收益率和投资的流动性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从流动性层面解释起来似乎很费劲,但如果换个角度想,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
这个新的角度就是竞争。如果一种投资品的流动性非常好,那么可以说明,这种投资品的买入者非常多。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希望买入这种投资的投资者中的一个。想要得到这种投资品,你就需要通过类似于竞价拍卖的过程。
对于竞价拍卖来说,买入的人越多你要付出的价*也就越高,而高的买入价格会对冲掉投资品买入者将要获得的投资收益。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没有流动性的投资品就更差,它可能根本不是投资品,或者说毫无价值。所以*棒的投资者他们所寻找的就是在有适当流动性的情况下,投资收益*高的那些投资品种。
从这个角度讲,很多价值投资者所标榜的“买了股票,回家睡觉”的投资方式,并不是*理想的。相对于主动管理的价值投资—主动管理的投资流动性要低得多—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的相对被动的投资收益要差得多。
这个逻辑下,对于一家上市公司,如果它将要分拆股票—很多A股上市公司会通过资本公积金转增股票或者以分红的方式增加股东股票份额,从根本上说,这都是分拆股票的方式—那么这只股票会因为其分拆后股份变小而流动性增加,如果投资者在分拆后买入股票其长期投资的投资收益将小于股票被分拆前买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