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土鱼花榼子昔日做馒头 如今成艺术品

2014-08-05来源 : 互联网

木制的鱼花榼子可能家家户户都有,可用黏土雕刻烧制出来的鱼花榼子,可能很多人见都没见过。在河套街道大涧社区就有这样一位能人,他叫李义琴,今年60岁了,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李义琴在窑厂里干活,休息的时候自己琢磨出用黏土烧制鱼花榼子、筷子筒等用具。现在,保留下来的鱼花榼子一直在使用,看似一把简单的鱼花榼子,整个制作的过程却是非常复杂的,经过几十年的变迁,这些鱼花榼子也成了艺术品。

闯窑厂练出来的“武艺”

做面食的鱼花榼子对很多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用木制的鱼花榼子做成馒头,象征着年年有余。木制的鱼花榼子很常见,可用黏土在窑厂里烧制出来的鱼花榼子,相信见过的人并不多。河套街道大涧社区的李义琴老人几十年前就是这样一位烧制鱼花榼子的能人。

说起李义琴老人会用黏土烧制“艺术品”,当地的年轻人并不知晓,可在一些老人的印象里,李义琴可是当年的大能人。上世纪70年代,李义琴闯窑厂挣工分,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烧制砖瓦。休息的时候,李义琴便和同村的几个人琢磨着用黏土烧制东西。李义琴说,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烧制各种花样的筷子筒,后来他就寻思着烧制鱼花榼子等用品。经过反复试验,李义琴会用黏土烧制榼子便在村里传开,既好看又耐用,当时村里的很多人都让李义琴帮着烧制。“当时在家闲着的时候就帮着别人刻榼子,刻好了就烧制,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黏土烧制出来的榼子、筷子筒等。”李义琴说。

整出“艺术品”需要六步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李义琴家现在只保留了两把鱼花榼子,其他的作品有的是曾经被借走没有还回来,有的是摔碎扔掉了。李义琴告诉记者,当时家里面这种陶制品有很多,也没珍惜,现在只剩下了两件,格外珍惜。

一把鱼花榼子看似简单,可制作起来却需要很多工序,一旦一道工序没做好,烧制出来的榼子也将作废。记者总结了李义琴曾经烧制鱼花榼子的工序,大体需要六步。李义琴说,首先要选土,这个土的要求很高,挖土的时候要用熟土与海泥间的那部分,我们说是黏土,必须要杂质少;回来后加少量水,开始和泥,然后用棍棒反复敲打;敲打结实后,需要将其进行晾干,晾干的过程中不能见光,而且环境也不能太潮湿;当晾到半干不干的时候,也是雕刻的最佳时候了,因为刻得早了烧制出来的东西没有亮度,刻得晚了就刻不动了;刻好的作品大约晾三天的时间就可以进窑里烧制了,烧制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完成了。

曾因和不好泥而烧出废品

李义琴告诉记者,每一道工序都是十分关键的,刚开始的时候,烧制出来的东西不好看,而且总是烧裂,没人喜欢要,后来慢慢研究,烧制出来的榼子等用具好看又好用,村里的人都来找他帮忙雕刻烧制。

“选的土必须要细,要求比烧砖的高很多,但凡土里掺杂着杂质,烧制的过程中就容易爆裂。和泥的时候,要反复敲打,黏度必须要达到一定程度,否则和不到好处,一烧也容易裂,而且烧出来的东西表面也不光滑。”李义琴说,他刚开始的时候技术不好,找不着最好的方法来烧制这些东西,后来才慢慢琢磨出来。

李义琴说,后来烧得好了,村里的人都抢着要,只要能刻出一个,后面的雕刻起来就容易了。“黏土不同于木头、石头等材质,雕刻的时候必须一刀一下,而且下刀时的力度必须均匀,因为刻废了就修不了了。”李义琴说。记者看到他曾经雕刻的鱼花榼子,看上去用力均匀,而且雕刻的活灵活现,跟买来的差不多。颜色呈砖红色,表面又亮又光滑,就是拿起来稍沉一些,一把大的鱼花榼子大约一斤多沉。

保留下来的榼 子使用至今

李义琴说,只要不把它摔碎,这些鱼花榼子是很顶用的,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到现在,剩下的两把鱼花榼子基本保持着原样,用完了用水一冲就干净。“现在有时候邻居们还经常借我们家的鱼花榼子做馒头。”李义琴的儿子告诉记者,这是他父亲当年在窑厂烧制的,算一算到现在已经好几十年了,每次用鱼花榼子做馒头的时候就回想起父亲当年的老手艺。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父亲曾经烧制过很多家里面实用的用具,而且每一样都非常精致,现在保留下来的这两把鱼花榼子,一方面是让后人们知道他的父亲有这样的老手艺,再一方面是为了留作纪念。

记者了解到,李义琴不仅会雕刻各种花样的榼子,画画也是不错的,早在多年前,李义琴闲暇时画的画,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好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义琴的儿子从小就喜欢篆刻,一直也当做业余爱好,他的孙子今年已经11岁了,也喜欢画画,现在主要学画国画和素描。

标签: 山东 社会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