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媒体报道,全国档案收费每年或达数十亿元引发**关注。近年来,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人,除了国家机关公务员、部分退役军人、部分残疾人、失业者,按规定,其余所有人都需要缴纳档案保管费,每人每年上百元。据估算,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今天有媒体报道,从2016年元旦起,全国都将取消档案管理费,由财政拨款解决档案管理问题。那么,档案管理费收取标准是如何制定的,*额资金去向何方,人民网[微博]就此采访了相关**。
档案管理属公共服务 收支信息公开是政务公开应有之义
据悉,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各地人才市场就开始收取档案保管费,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收费有所下调。收费标准由财政部、发改委下发,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收费统一上缴财政,人社局不截留,所需档案管理的经费由财政局下拨。而记者了解到,全国尚无哪个省市公开过档案保管费的具体使用、支出细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档案对于市民来说很重要,是记载学历、工作经历的重要依据,档案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收支信息的公开是政务公开的应有之义,不应该成为机密。
“档案管理是**社会安全运行、管好居民的重要前提,是国家基础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主动收取和‘积极出击’,管好公民的档案,担起公共服务的责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收取档案管理费成为商业行为,违背公共服务的性质。在目前的这个收支体系来看,在缴纳管理费和支出的过程中涉及到部门利益,若不及时取消收费,可能滋生**。
不能敷衍和“变向审批” 关键是把收支弄清楚
据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介绍,存档的“死档”数量高达总量的20%至30%。北京171万档案中,可流动的档案近164万,比例在全国较高,但由于庞大的体量,目前“失联”逾5年的“死档”也有61334份。
“收费贵不说,一件事得跑好几趟。打电话提前咨询基本无人理睬,还会互相推脱,不一定接收档案。”在人才市场挂档的杨予鹏说。
“人社部下设的人才市场是事业单位,在收取管理费后存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导致大量‘死档’的出现。”竹立家认为,在接纳档案的过程中,设置“管卡”和障碍,运用权力搞“变向审批”,提高门槛变向收费,长此以往,会催生“庸政”和“懒政”的现象。
许耀桐说,档案管理制度是国家*理体系和*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死账”问题,使人才市场成为诟病的对象,但不能让人才市场来“背黑锅”。只要人才市场根据管理所需开支将档案管理收取的费用和细则公之于众,就能缓解**压力。问题的关键还是把收取标准和支付去向弄清楚。每年120元的费用,如何核实?有没有过渡收费?收费的根据在哪里?这对于找工作的流动人口来说,都是需要了解的信息。
提高管理水平 规范流程走向科学规范
据媒体报道,从2016年1月1日起,全国都将取消档案管理费。届时档案管理费用将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具体的拨款方案仍在探讨中。目前,国家人社部正在进行调研,测量各地档案管理标准。标准一出,各地就会根据此标准进行财政拨款。
事实上,两年后取消收费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档案管理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耀桐说,事实上,真正没有编制的,单位不能代管档案的人口也有限,但档案管理不应该成为人才就业和流动的掣肘。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由财政来承担这个费用和开支,也不是复杂的事。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这算是给老百姓做了件好事,具有重要意义,是档案管理制度科学和规范化的体现。
“在2016年前,**和人才市场需要做的就是将收支和细则搞明白,顺应电子政务的时代要求,提高电子档案的管理水平。”许耀桐说。
竹立家说,在数据时代的今天,**部门制定决策越来越依靠数据,公民的家庭情况、户籍去向、履职经历等基本信息是重要的参考来源。并不是说取消收费就可以了。工商局、人事局等社会管理部门要提高基础信息收集、管理的水平,规范管理流程,做好人口流动的疏导工作。尤其是人员的跨省市、跨城乡流动,需要**关注。相关新闻:2016年起全国取消档案管理费 财政拨款解决管理问题北京发改委回应档案费:2016年前全面取消取消人事档案费 为何公众等不及数十亿档案保管费支出细目从未公布北京每年档案管理收费超1亿元 **称应取消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