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勋章慰平生

2014-08-15来源 : 互联网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1944年,于太平洋战场败局已定的日军,在中国领土上发动了*疯狂的反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的时候。危急关头,当时的*****发起了学生从军运动,众多热血青年投入军伍,赶赴前线,决心以年轻的血肉构筑*坚固的长城。

在陕西汉阴奔赴前线的中国青年远征军206师,有一位来自北方沦陷区——山东茌平的名叫刘洪达的学生。弃笔投戎之前,他在陕西汉阴**第22中就读。

两年多军旅生涯,多少次梦回桑梓,在当时刘洪达的心里,生死已没多大意义。“就想着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日本人血战到底。”

70年转眼云烟,如今的刘洪达老人已经88岁高龄,在茌平县温陈办事处史西村的一个古朴小院里,他和80岁的老伴生活闲适,身体健朗,心平气和。

不过,一提起那段光辉岁月,一拿出去年得到的那枚抗战老兵勋章,老人还是会激动,“多少次幻想过,如果再有抗战,就把我们这些老兵组织起来,我们依然愿意和敌人死拼。”

不做亡国奴

南下求学转战苦

幼年的刘洪达,家境殷实,“记得当时家里有100多亩地。”不过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七七事变之后,家乡沦陷。

“现在的人们很多不理解沦陷区的那种水深*热,不过我知道那种痛苦。”刘洪达说,身在沦陷区,一切就都身不由己了,家里的东西,敌人想拿什么就拿什么,父老乡亲,敌人想怎么欺辱就怎么欺辱,你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1942年,16岁的刘洪达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他选择了南下。

“当时往南走,日本人的封锁线也很多,非常危险,也不敢带太多路费,走到安徽阜阳,没路费了,走不动了。”刘洪达说,听说当时*****将领、黄埔军校*届毕业生李仙洲在安徽阜阳创办了学校,专门接受北方沦陷区的学生,便想到了去那里。

李仙洲一手创办的这所学校,前身名为私立成城中学,后来因为投奔的学生太多,又加以扩大,改名为**第22中。这所学校以“培养国家元气,拯救陷区青年”为办学宗旨。专招沦陷区的学生,管吃管住。“因为李仙洲是山东长清人,故招收的山东地区的老师和学生都比较多。”

此后,战事一再恶化,安徽阜阳朝不保夕。学校所在地也开始直接受到战*的威胁。1944年,经过学校慎重分析,决定把学校西迁至陕西汉阴。

这样的安排急迫而忙乱,经过紧张收拾,2000多名学生,每人只背一个背包便分批进行转移。“当时的安排是每个星期转移一批,每批转移300多人。”

一千八百多里路,遥远而艰险,这中间要经过众多的沦陷区和铁路公路交通封锁线。没有任何交通运输工具,行李都得自己背着。“我们当时是后几批当中的一批,刚走到驻马店附近,前一批的一名学生哭喊着跑回来,身上挂了彩。他告诉我们,碰到了鬼子,死伤了30多个学生,被俘了200多个。”刘洪达说,那个学生说什么也不往前走了。

刘洪达说,为了照顾路上安全,李仙洲曾安排一名学生兵携带手枪、钞票等在前面开路,负责买通当地向导,殊不知,这名士兵后来被抓,日本人眼看着他携带武器,便把这些学生都当成了游击队。

“遇到这种情况,鬼子一般是就地杀光。眼看着机关枪都架起来了。危急时刻,我们当中的一位女老师略通些日语,她告诉鬼子,这些都是逃难的学生。更巧合的是,日军背后突然传来枪声,他们以为是真的游击队来了。于是抛下我们逃走了。”

刘洪达说,经此一事,大家也都吓坏了。于是疯狂地赶路,一夜间跑出去120多里地。“不过这样的遭遇也更加大了我们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萌生了要杀敌报国的想法。”

弃笔从戎去

义无反顾奔前线

汉阴也不是避难圣地,生活上困难重重不说,因为日寇侵略的步伐继续南移,桂林、柳州相继沦陷,大有直逼四川危及重庆之势,在汉阴的学生们,上课也受到很大威胁。

国家危难,民族危难,当此之时,*****发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号召广大知识青年从军保家卫国。

“长期以来被**的经历激起了我们的斗志,我和同学们都报名参军。被安排在了杨彬为*任师长的部队,番号是青年远征军206师617团2营机2连。团长是蒋公敏 ,连长叫朱荣彩。”刘洪达说,蒋介石真是把这些青年远征军当成精英来看待,为了表示重视,还把蒋经国和蒋纬国安排进了这支队伍。蒋经国任青年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而蒋纬国就在206师607团里任连长。不仅如此,有一次蒋介石还亲临他们的营地,和大家聚餐。刘洪达说,因为蒋介石的到来,当时的每个餐桌上加了一斤猪肉。“有人告诉我们,这是蒋介石请客。”

青年远征军一共有十个师,206师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师,士兵多来自沦陷区,对鬼子都有着切身的仇恨。士兵当中,七成是初中生和高中生,三成是大学生和社会青年。因为整训时间比较晚,当刘洪达等人参与受训时,南方的几个师已经从印度接受完美军的训练归来,并投入一线作战。

在杨彬之后,刘洪达的继任师长就是那个指挥了衡阳保卫战的方先觉。“衡阳保卫战打得很艰苦,方先觉指挥有方(注:一种说法是衡阳保卫战苦撑49天后,方先觉降日,对此史家一直有争议,不过这49天中,方先觉确实圆满完成既定任务也是公论。),我们知道跟着他当兵,心里觉得很高兴。”

在天水受训五个月后,1945年8月,刘洪达所在的部队接到了赶赴前线的命令。那时的他觉得,真到了为国家效力的时候了,死不足惜。

刘洪达说,当初自己写在日记里的一*小诗或许*能表达激动的心情:“热血沸腾发冲冠,义无反顾奔前线,笑对白骨埋异域,不灭倭奴誓不还”。

不过,也就是在那时候,日本人投降了。“8月15日那天晚上,正准备休息,听见团部放鞭炮,还以为出了什么事,过了一会儿,连部的鞭炮也放起来了,大家才知道,日本人投降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很多人一宿没睡,都想着可以尽快回家乡看看爹娘了。”对当时的场景,刘洪达依然记忆犹新。

“现在想起来,*大的遗憾是没亲手杀几个鬼子,如果能杀几个,即便现在残废了,如今我们坐在一起聊天,我也不会有太多遗憾,会更加自豪。”刘宏达告诉记者,尽管如此,他还是因为参加了那场战争,参加了抗日队伍而感到骄傲。“你想啊,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光荣、*伟大,也是胜利*彻底的一场战争。”

九死一生后

一枚勋章慰平生

抗战的胜利意味着这些学生当初的使命已经完成,1946年8月,他们大都退伍,刘洪达重新回到了学校。1949年全国解放,因为参加过***队伍,刘洪达在四川成都接受审查并被关押了两年。此后以起义军官的身份给予了正确定论。1951年回到茌平老家后,他在博平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并利用闲暇时间在当时的山东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深造,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此后的历次运动,因为有历史问题,刘洪达哪一次都没被落下,用他自己的话说,“别人是九死一生,我可以算是百死一生”。1980年,国家落实相关政策后,刘洪达又先后在温陈农中、魏庄中学任教,*终在茌平县第一中学退休。

如今的刘洪达,住在村里的老院子里,生活恬淡安静,他和80岁的老伴除了有些耳聋,都依然身体健朗,老先生每天要骑自行车40多里地。遇到周边逢集,他还会骑上电动三轮带上老伴去赶集。

“我这一辈子,因为那些年的经历,骄傲过,也难受过,虽然没上战场杀敌,但也多次九死一生。如今国家政策好了,对我们这些抗战老兵越来越尊重,这让我们觉得,当时的热血没有白白沸腾过,我们当时为国家和民族奋战死都不怕,现在日子好了,更要锻炼好身体,享受这美好的生活了。”

去年,因为老伴身体不大好,刘洪达夫妇去了青岛儿子家住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事业有成的儿子和别人吃饭时,说到了父亲的往事,引起了当地媒体和抗战老兵网的注意。几天之后,相关工作人员专程赶到他家,核实相关情况,认定他就是如今为数不多的抗战老兵之一。

于是,就有了刘洪达如今珍藏的一枚抗战老兵勋章。记者看到,勋章的正面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战胜利六十五周年(1931--1945)”字样,反面则刻有“谨献给为我中华独立自由抵御外敌的民族英雄”的致敬词。

老伴看到他又拿出这枚勋章,笑着埋怨他:“那些年,你看你受了多少罪啊,我们也跟着遭罪。现在有了这么个小东西,你看你高兴的。”

而让刘洪达感慨的是,如今更多的人在对抗战老兵表达着敬意。“我在青岛那段时间,有一次,一位邻居看到我的勋章,听说了我的往事后,立刻站起来给我鞠了一躬,她说,像我这样的抗战老兵,受得起她的这个礼节,我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

“还有一次,那时还没拿到这个勋章,一个71岁的退休老干部听说了我的事情,见到我之后第一个动作也是深深鞠躬,我连忙说不敢当啊。结果那个老干部此后每次见到我都喊叔叔,说我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刘洪达说,这样的经历也让他觉得,只要是为人民和国家付出过自己的努力,是会得到人民的认可的。

刘洪达现在依然关注时事,谈到如今的中日钓鱼岛之争和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抬头,他十分激动,“很多次幻想过这样的场景,如果再有抗战,国家可以把我们这些老兵组织起来,我们不怕死,愿意和敌人死拼到底。”

不过老先生自己也很清楚,当年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很多抗战老兵,现在都不在人世了。“当时和我一块走出去参加远征军的,光我认识的,茌平就有四五个,如今,只剩下我自己了。”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