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咱们的村史馆,爷爷以前给你讲的故事,在这里都能看到。”在临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75岁的老党员董志喜带着孙子来到了*近开放的村史馆,边参观边津津乐道对孙子说。这座村史馆是由村里的多位老党员、老干部和老退伍军人提议兴建的,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经过4个月的紧张施工,于近日对外开放。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村史馆设“忆往昔”、“话当年”、“看今朝”3个部分。在“忆往昔”展馆里,董志喜老人激动地对身边参观的人说:“1600年前的东晋时期,因戴姓人家在此居住,村庄的名字就叫戴家村,后来慢慢简化为代村。当时,戴家有一个人做了高官,他为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从那以后,这个人就成了俺代村人的骄傲。”
来到“话当年”的展区,董大爷继续当“讲解员”:“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成立党支部带领大伙打鬼子,到六七十年代,改造低产田,种植水稻,代村始终保持先进。当年,代村一年的粮食产量一下就到了300万斤,当时是100万缴国家、100万留集体、100万口粮。单论上缴的100万斤爱国粮,就等于俺县西北山区一个公社全年的产粮!”
当大伙还沉浸在大生产岁月里的时候,已经走到“看今朝”的版块,董大爷立刻提高了嗓门,更加得意地说:“进入新世纪以来,俺代村的老少爷们在好政策的鼓舞下,进行农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把代村建设成了国家****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单位’等。大家看,这不是代村人的骄傲和自豪吗?”
代村社区干部王传海说:“今年年初,村里像董大爷这样老党员、老干部和老退伍军人的‘三高’老人,提出建设村史馆的建议。正好和我们社区班子讨论的相符。随后,开始筹划建设,我们村的‘三高’老人,四处奔波、征求意见、制定方案,写出了10多万的文字,采集上千幅照片,搜集百余件实物,他们真的受累啦!”
据了解,参观村民已累计达到了2000人次,参观完村史馆后村民刘聪兴奋地说:“老一辈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经验和丰硕的建设成果,尤其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年轻的一代人,我们应该让其发扬光大,更应该努力地工作,为俺们村添砖增瓦,把俺村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