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根弦”的遗憾

2014-08-25来源 : 互联网

“如今,只有我们三个老伙计,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味一下‘四根弦’的魅力了。”高唐县人和街道马庄村76岁的“四根弦”传承人刘传友,抱着他心爱的“四根弦”,看着他的两位老搭档――77岁的马希岐和73岁的刘传福,眼睛里充满了回忆和遗憾。

相传始于明末、流行于清代、已有千年历史的四根弦,是高唐民间流传的古老稀有剧种之一,发源地就是高唐县人和街道马庄村。四根弦*初起源于当地一种鼓手秧歌,演唱者身挎腰鼓,手拿鼓棰,以鼓伴唱或间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间艺人们的不断探索,其演出规模由*初的街边演奏逐渐演变为搭台演出,伴奏乐器也由过去单调的腰鼓增加了“四弦”(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板胡、笛子、二胡、笙、三弦,武场伴奏又增加了板鼓、锣、镲、小旋子等打击乐器。因四弦是伴奏的主乐器,又为本戏种所*有,因此“四根弦”便成了该剧种的别称。

乐器“四根弦”由琴杆、琴筒、弓子、两个外弦和两个内弦组成。“琴筒”长17厘米、直径8厘米,“四根弦”总长约90厘米。刘传友介绍说,“四根弦”的唱腔声情并茂,婉转缠绵,唱字无腔,如说如念,行腔无字,伴奏相随,真嗓托词,假桑托腔,行腔尾音多带“3-ⅰ”翻高上挑。其演唱风格及音乐特点与当地方言土语吻合,听之入耳,看之入戏。“六月里三伏好热的天,怀抱着小包袱我把娘家还……一百*买上点罕稀物(稀罕物),一百*大街上雇毛团(毛驴)……”四根弦版本的《王小赶脚》,马希岐老人将它演绎得出神入化。凭此曲中的一段《二姑娘回娘娘家》,几位老传承人在2011年还获得了山东省戏曲类二等奖:“奖状我留在了县文化馆里,这是高唐人的艺术之宝,要让高唐人民共同享有。”

相传,若是马庄村人不会唱“四根弦”,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历史上曾有这样的唱词,问:“你是哪里人?”答:“是马庄人。”“会唱四根弦吗?”“不会。”“拿刀来!”对方马上叫板“慢来!”于是唱上几句才能过关。“1927年,高唐县民间艺人成立了四根弦科班,招收男女艺徒40余人,由李文道、董长法任教。”据刘传友介绍,此班在鲁西一带影响较大,颇有名气的演员有大金、二银姐妹。大金本名张秀兰,主唱青衣,艺名大金;二银,本名张秀玲,主唱老生,艺名二银,姐妹俩配合演出,主要剧目有《西歧洲搬兵》,《打蛮子》,《反堂邑》等。当时民间曾流传一段歌谣:“大金二银上了台,男女老少围起来,听戏听得着了迷,挨饿受冻划得来!”人们对其喜爱和追捧程度可见一斑。

刘传友是如今**一位会拉“四根弦”的民间艺人。他4岁时接触京胡,16岁师承原“四根弦”主弦马庆普,19岁登台演出;马希岐是如今**一位会唱“四根弦”的民间艺人。他15岁跟随艺人马清池学戏,于1961年,与大金、二银,及同村艺人马清池、马风祥、马廷贵、刘传智、刘传福和刘传友一同加入了由高唐县文化馆牵头组建的四根弦剧团,当时较有名的剧目有《王小赶脚》、《武家坡》、《大宫花》和《宋江杀楼》等十几出戏。因当时正值生活困难时期,不久该剧团解散。

刘传友说,“四根弦”*兴盛的时候,每年春节都演,一般是从初一演到初五。其*具的演唱风格倍受群众欢迎。后来,四根弦的演唱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扩展到夏津、武城、东平、*野一带,*远竟到河南安阳及河北石家庄一带。

1978年以后,群众生活日益改善,人们对文化生活也更加渴求。在县***门的支持下,马庄村“四根弦”又开始活跃起来。刘传芝、刘传友、刘传福、马清池、马希奇、马廷贵等理所当然地成为“四根弦”的主力。逢年过节,除演唱部分传统剧目外,还自编自演了一些新的小戏。

为不使这古老而稀有的剧种失传,1989年9、10月间,县、街***门组织专人深入马庄村座谈观摩,对该剧种进行了挖掘整理,并为剧目《王小赶脚》、《宋江杀楼》、《吕蒙正赶斋》等各种曲牌进行了录音、誊写了曲谱,报省***门载入省戏剧史册。2011年12月,高唐四根弦以传统戏剧入选聊城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四根弦”几经兴衰。近几年,马庄村的老艺人相继离去,生活的快节奏又使得年青一代对此无暇顾及,“四根弦”濒临失传。刘传友老人提起“四根弦”,眼睛里饱含痛惜。他说;“这是我们民间的艺术,也承载着本地的民俗历史,它是厚重的、是**价值的,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让‘四根弦’继续传承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点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