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千里沂河穿城而过,也让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块大地上流淌了两千五百多年,临沂,以*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世人向往的地方,“书圣故里”,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书法爱好者来此朝拜,“兵学文化”更是汇聚了全世界的目光。如今,在滔滔沂水中古城华丽地完成了*变,在打造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市的进程中,诸葛亮、王羲之等古代圣贤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这里的历史也如同一坛历久弥香的老酒一样,尽情向世界散发着诱人的醇香。
一座馆浓缩一座城,从沂州路到孔庙,再到四本“*书”叠加的新馆,临沂的历史文化也随着博物馆的变迁一点点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博物馆被设计成四本书叠加在一起的外观,每层楼就是一本书,层层叠加起来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外装饰使用的古典色彩更显现出它的古朴厚重,在正门上方还采用了东夷文化的图腾———二方连续的对凤纹样浮雕,这些设计让参观者还未踏入博物馆大门,就已感受到临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浓厚魅力。
2012年9月,位于北城新区的临沂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推开古色古香的大门,临沂的历史文化如同一幅壮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10726件馆藏文物,阐释了临沂地域文明的滥觞、发展、融汇和嬗变。馆藏2003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之一的王羲之故居洗砚池晋墓出土文物270余件,其中青瓷胡人骑狮水注、鸡*壶、青铜仙人骑狮器、凤鸟衔鱼负雏香炉等都是国之瑰宝。
沉睡千年的历史文化揭开了古城的文化面纱,而圣贤名士则作为文化的“代言人”让临沂蜚声海外。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文化品牌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书圣文化节和七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形成了“春有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节庆格局,搭建起展现文化魅力、促进艺术交流的良好平台。随着这些节庆活动的举办,临沂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也愈加闪亮。
“地下文化”见证古城辉煌
霓虹闪烁的高楼大厦,奔涌的车流穿过城市,在这现代化十足的都市里,人们似乎很难再想起临沂城是从遥远的2500年前走来。临沂的历史文化到底有多么悠久?一座座深藏在地底的古墓的发掘,不仅印证了古城的灿烂文化,也让这座散发着魅力的城市一次次震惊世界。
“那是2003年4月份的时候,我主持洗砚池1号晋墓的发掘工作。”9月24日下午,在临沂市博物馆研究员、**考古**李玉亭老人的回忆下,记者仿佛又回到当年的考古现场。
2003年,为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我市对羲之故居进行扩建。4月30日,施工人员在开挖大雄宝殿东配殿地基时,感觉到这里的土层有些异样,用钢钎向下戳了戳,脚下土层突然露出一个洞口,朝洞里望去,隐约看见一些形状各异的器皿。就这样,1号墓重见天日。
“1号墓为双室墓葬结构,由东西两个并列墓室组成,共发现了3具棺木,均是未成年人。”李玉亭说,同一墓葬埋葬3个未成年人,是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的现象。并且随葬品不仅丰富,而且规格非常之高。“当时有人推测是‘王氏’的墓葬,但是从一号墓前发现的‘赤墀之地’来看,这应该是天子之礼。”李玉亭说,结合当时的葬制葬俗和埋葬三个未成年人的事实,他在查阅《晋书》后,终于找到了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
“其实,如今的‘羲之故居’在当时就是晋代皇族司马氏的家族墓地。”李玉亭说,按照当时的制度,郡国王必须死后葬在自己的封地。根据《晋书》中记载分析,武帝司马炎始封琅玡国至东晋泰兴三年,其后人一岁左右“未逾年薨”琅玡哀王“安国”和两岁薨的琅玡悼王“焕”,“加以成人之礼”葬于琅玡,而西室葬的6、7岁女孩,头插两金钏,以及众多高规格配饰更证明了其“妃”的身份。
“推断是王墓,应该是没问题的。而且1号墓保存如此之好,也应该是因为规模更大的2号墓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个晋墓没被盗掘过。”李玉亭介绍,1号墓是山东迄今发掘的汉晋大中型石墓中*完整、也是**一座未被盗掘的墓葬。2号墓虽然两次被盗掘,但墓室结构完整,其主墓室规模之大,为山东发现晋代墓葬中所仅见。
据了解,洗砚池晋墓的发掘,在山东地区晋代考古中属*次发现,在全国同期墓葬中非常罕见,对于研究晋代社会、特别是晋代琅玡国的**、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之一,并于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像洗砚池晋墓这样具有**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墓葬并不是**次在临沂出土。在1972年4月,银雀山1、2号西汉墓出土的7500余枚竹简,其中包含《孙子兵法》十三篇和孙子佚文5篇、《孙膑兵法》16篇和32枚《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等,不仅为研究中国先秦至汉初的**、经济、军事、哲学、文字、书法、音训、简册、历法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更澄清了自唐宋以来国内外关于孙武、孙膑其人有无,其书真伪的疑案,该考古发现也相继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新中国50年*有影响的考古成就”之一;21世纪初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等。同时,于2012年在我市沂水发现的纪王崮春秋墓葬,其全新的墓葬类型和丰富的出土文物,堪为山东近年来东周考古*重要的发现之一,也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13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
临沂考古大事记
1963年,成立临沂文物收集组,地址在五贤祠,兼管全地区的文物收集,但当时各县无文物专职干部。
1963年12月,苍山县东高尧出土一批窖藏商代青铜器,社员张吉祥捐献给国家。地区文教局发给奖状和物资奖励。
1963年12月,册山公社五寺庄老崖头出土一批青铜器。
1964年3月,茶山公社西安静村发现汉代画像石墓。
1966年4月,俄庄公社花园村南出土一批青铜器,其中编钟一套9件。
1972年4月,银雀山竹简汉墓出土竹简。被誉为“新中国30年**考古发现”之一、“新中国50年*有影响的考古发现”之一、“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发现”之一。
1972年11月,吴白庄汉墓抢救性挖掘,共清理出画像石43块。
1973年春,进行第二次文物复查。发现了相公公社大范庄遗址,发现并清理墓葬26座,出土大量陶器,后期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修复。其中陶鬶、蛋壳陶*具地方文化特色。
1976年春,地区文化局设立文物组和文物店,县文物收集组不再兼管全地区的文物工作,改为临沂县文物组。
1976年5月,金雀山9号墓出土汉代帛画。
1977年11月,省博物馆和济南市博物馆的同志来临沂县大范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器物130余件。发掘结束后,社员平整土地时又出土器物150余件。文物现存市博物馆。
1978年5月,岔河公社洪家店古墓抢救性发掘,出土金缕玉衣和刘疵印。
1978年9月,地区气象局金雀山周氏汉代墓群发掘。六座墓葬出土器物180余件。
1979年6月,文物组搬迁至原文化馆旧址。建立了文物陈列室。将历年来收集的文物进行了布展并开放。
1980年2月13日,县文物组改名为临沂县博物馆。
1980年3月,陈白庄遗址清理西汉瓮棺葬。
1980年4月、9月、1981年4月,清理湖台遗址龙山文化墓葬4处。
1982年5月至1983年1月,凤凰岭遗址发掘战国至汉代墓葬88座,其中东周大墓的发掘,出土了大量器物。
2003年5月初,在市区王羲之故居公园扩建工程施工中,发现两座较大的砖室墓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沂市文化局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了抢救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被评为2003年**考古发现。
2012年,沂水天上王城景区崮顶发现春秋古墓,*型铜鼎、铜剑、车马坑等众多遗迹文物,纪王崮墓葬是山东近几年来商周考古中*重要的发现之一。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