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七旬老人马洪武:和传说有个约会

2014-09-28来源 : 互联网

马洪武,1942年出生于牛泉镇东上庄村,曾先后在中小学任教。2002年退休后,他开始进行民间文学挖掘、研究、整理,对莱芜地域文化进行了深度考证。

马洪武今年72岁,却有年轻人的精气神。说话做事干净利索,走路虎虎生风,两杯高度酒也不在话下。

能有现在的状态,马洪武直言是沾了“民间传说”的光。退休后十几年,他辛勤不辍,收集整理了黄巢、秃尾巴老李和毕维地的诸多传说故事。其中,《黄巢的传说》在2011年结集出版;《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和《明指挥史毕维地的传说》已整理完毕,只待出版。

1、四个会讲故事的人,让他爱上传说

马洪武出生于牛泉镇东上庄村,那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大山造就了山里人的坚强品质,也留下了许多美丽传说。这些传说通过那些会讲故事的人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与黄巢、老李和毕维地结缘,马洪武说,要感谢四个会讲故事的人。

马洪武遇到的**个会讲故事的人是他的曾祖父马俊英,第二个人是他的六爷爷马玉亮。两位老人都是手艺人,年轻时整年走街串巷,听来的故事非常多。马洪武小时候*高兴的事,就是听到两位老人回家的脚步声,因为脚步声就意味着新的故事。至今,马洪武还记得老人向他说过的话。“我的故事是一肚子、两肋巴,鼓拽鼓拽就压煞”。两位老人年纪大后,外出不便,就在家打起铁货。年幼的马洪武为听故事,就大献“殷勤”,主动拉风箱,一边拉,一边听老人讲故事。第三个会讲故事的人是他的父亲马龙标。马洪武十岁之前老赖炕,睡前和醒后,父亲不给讲个故事就不睡或不起床。第四个会讲故事的人是老石匠张继。张继是外村的,口才**,会讲的故事也多。一见到老石匠,马洪武就跟在他的**后面,缠着他给讲故事。看马洪武要求急切,老石匠不忘卖关子,说几句顺口溜逗他。有两句马洪武至今仍记得,一句是:叫我拉,我偏不拉,急得那小孩子呲着牙;另外一句是:这个小孩子真喜人,我不拉呱他咬嘴,急得两脚踢打门。

通过这四个老人,马洪武迷上了黄巢、老李和毕维地,没想到一迷就是一辈子。

2、时代弄人,一度不敢将故事写在纸上

年纪稍大后,马洪武爱好依旧,不论到哪里,一有空就往老人堆里钻,真诚地请老人们讲当地传说故事。十六岁那年,马洪武到大王庄镇山里出伕,挖鱼鳞坑。在那里,他见到了与黄巢有关的黄巢崮、剑峭石、马刨泉,与老李有关的黑龙潭,听到了豆腐石、造甲峪、炉场子的传说。故事越听越多,马洪武对这三位名人也越来越痴迷了。

1959年,马洪武师范毕业,回牛泉当了一名老师。在工作之余,他的爱好仍是听故事。1974、1975年,马洪武在祥沟村学校工作。这个村与黄巢关系密切,黄巢的故事一箩筐。那两年,马洪武很多晚上都是坐在“一步三眼井”旁、无蝇石上听着故事度过的。他一边享受着山风,一边倾听黄巢的故事。在祥沟,马洪武当了两年老师,听了两年故事,三位古人的形象也欲发清晰。他也曾想在听完后写在纸上,但当时正值“**”。马洪武回忆说,当时学校有个老师就因为写过一篇小文章而受到了数次批判,看到那种场面,马洪武选择了放弃。“在那个年代,好好劳动、干好本职工作就行。”马洪武说,“没办法,我也只能将故事记在心里了。”

3、退休后,收集整理大量传说故事

这些故事在马洪武的心里一藏就是几十年。2002年退休后,闲下来的马洪武决定将这些记忆从心里挖出来,让这些故事代代传下去。

说干就干,马洪武当时已是60岁,但整理传说的心愿仿佛给他注入了无穷动力。年轻时都是听别人讲故事,一些传说中提到的地方他都没有去过。为力求传说的可靠性,像将军树、白云洞、习武山等地点,他都亲自去过。有路的地方比较方便,没路的地方可就麻烦了。没法过去车,他就下步走,没法走的地方就手脚并用地爬。马洪武的亲朋都劝他说:“子女都成家立业了,在家享受享受多好!”马洪武说,在家闲着不是享受是难受,在外面整理传说才是享受。收集传说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整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故事时,为了收集一个故事,他往大王庄跑了三四趟,因为知道这个故事的是个老年人。每次去找他时,老人不是外出就是走亲戚,一次次扑空,但他并没有放弃,终于在一个大雨天找到了这位老人。在整理过程中,马洪武在语言上尽量保持传说故事的民间特色,让人读起来非常轻松。因为马洪武的执著,他的儿子在他的熏陶下,也爱上了传说故事。有时候,爷俩齐上阵,到农村去收集故事。

马洪武说,这些传说是笔无比珍贵的**,如果没人收集,再过几年就没人知道了。趁着自己身体还可以,他打算多整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让这些美丽的传说永远留在民间。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