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里煤矿依靠创新不断为发展注入新动力,从一个年产30万吨的实验型矿井,发展成为目前“一矿三井”、年产煤炭240万吨,融煤炭洗选加工、热电联产、轮胎模具加工、橡胶机械设备制造、**贸易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效益型矿井,累计为国家贡献原煤1.2亿吨。
10月,柴里煤矿迎来了建矿投产50年华诞。从艰难破冰到奋勇前行的柴里矿,以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奏出了建设“平安矿井、幸福柴煤”的*强音。
柴里煤矿年设计能力原为30万吨,经过三次改扩建,年生产能力提升为240万吨,但是矿井隐患威胁严重,水、*、瓦斯、煤尘、顶板“五害”并存,特别是防灭*问题十分突出,被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列为**监控矿井。
2011年12月21日,新一届矿**班子上任。矿长徐永和认识到:抓管理,凡是涉及人的事都难办。针对矿大、人多、包袱重的实际问题,将人力资源优化整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人力的闲置和浪费,将其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源。于是,柴里矿对各单位劳动用工严格实施定员定额管理,坚决**有活没人干、没活人拥挤的不良现象。
“通过对矿机关及附属科室的优化调整、职能合并,合并撤销机关科室、基层单位27个,清理整顿“五长”人员742人,仅此一项每年就节约资金支出上千万元。”该矿人力资源科科长苗祥熙介绍说。
在此基础上,柴里矿根据生产需要和岗点设置,合理配置人员,对机关和后勤单位764人优化分流,充实到洗煤厂、机电修理厂、支护队等生产岗位,直接从事生产创效工作,每年**直接产值1060万元。
通过人力整合,解决“五长”人员工资占用问题;通过人力优化,使富余人员**效益。这一减一加,每年就是2000余万元,接近全矿一个月的工资,人力资源大矿逐步实现向人力资源富矿的转型突破。
每一次新的探索都伴随着新的矛盾和问题,每一次新的改革都面对着新的压力和挑战,作为衰老矿井,资源逐步枯竭,生产接续是柴里矿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很多采场狭小,采的是边角块段的煤,投入大、费时长、成本高、收益小。
2012年7月份,该矿在23下203综放工作面末采期间,全矿面临生产脱节的困局。他们摆脱传统的思维,创新实施了“外延式开采”生产技术,多采出煤炭面积达3577平方米,多采断层边角块段煤炭4.26万吨,不仅**了上千万的经济效益,而且走活了生产整盘棋。随之,**了这一生产技术,解放高温、老*区呆滞储量300余万吨,工作面综合回收率达到96%。
节约生产观念的树立和开采方式的转型,为柴里矿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先后实施了选煤全重介扩容技改、新增了浮选工艺和120万吨外来煤卸车系统,精煤效益年增收5000万元以上。特别是下半年以来,精煤产销量月月创纪录,在市场寒冬中**了逆势发展的**。
随着矿井生产年限的不断延长,压煤村庄搬迁成为了矿井面临的又一大难题。今年年初,该矿创新实施了“模拟实体经济运作”、“异地无干扰封闭式核算”等新模式,仅用4天半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微山县小屯村搬迁,解放煤炭储量1380多万吨。
目前,创新已体现在该矿工作的方方面面,转型发展战略已深入到矿井管理的各个领域,一串串数字像一个个美丽的音符,演奏了这一曲曲创新发展的壮美“高歌”。矿井相继获得全国文明煤矿、全国一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山东省文明单位、绿化模范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连续11年实现安全生产,连续17年不发*、不封面,被山东煤监局评为安全生产10A级矿井,矿井发展焕发出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