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乡村治理让农民富起来

2014-10-27来源 : 互联网

让农民在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情况下富裕起来,这是诸城市让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努力方向,适时打破城乡界线,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藩篱,也是该市乡村*理的方向。

“土地流转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诸城市经管局局长王润洪坦言,在乡村*理工作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流转,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让农民从土地中获得增值收益,是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土地流转中诸城市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整合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通过鼓励产业项目和工商资本下乡,推动社区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变身为产业工人。该市依托市经管局、13处镇街和208个农村社区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探索了转让、出租、互换、转包“四种”流转方式,促进土地向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转移集中。

贾悦镇西贾悦社区的宋海元是诸城市**个注册粮食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他介绍说:“我*早是从1996年开始流转土地种粮食,**次流转了60亩,第二次又流转了400来亩,到如今总共流转土地1100多亩,主要是玉米、小麦轮作,俺现在可是职业农民了。”宋海元尝到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甜头。2012年他被***表彰为全国种粮大户,并奖励一台价值20多万元的拖拉机。他还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周边入社的社员都可以优惠使用、共享农机机械。今年,宋海元的400多亩小麦,平均亩产突破635公斤,纯收入达到十多万元,“这比在外面打工可*得多啦。”宋海元乐呵呵地说。

“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这只是诸城市鼓励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之一,该市先后**《诸城市鼓励农业**企业发展暂行办法》、《诸城市鼓励企业科学发展暂行办法》等指导性政策文件,鼓励**企业向农村社区延伸,构建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主体。“**企业+生产基地+居民”、“社区+合作社+社员”、“**企业+合作社+社员”等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企业、农民的互惠双赢,让农民在获得流转土地收益的同时,华丽变身为“产业工人”.

55岁的管丰善是诸城市林家村镇大寨村人,如今,她却成为了林家村镇千亩彩叶林基地的产业工人。“俺也没想到俺这个岁数了还能*这么些*。”管丰善说,2012年她将家里的4亩多地,按8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给了彩叶林基地,基地又按每天45元至80元的价格返聘她到基地里打工,“俺现在一个月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比原来种地的时候轻快多了,*还*得多。”管丰善喜滋滋地说道。

让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增收致富,诸城市按照群众基础、经济条件、自然禀赋、产业优势等因素差异,自下而上、因地制宜、发挥各社区优势、突出特色,共培育特色产业社区132个,园区化水平超过80%.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36家,流转土地46.9万多亩,该市共核准认定并注册登记家庭农场772家,潍坊市级以上农业**企业已达110家。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