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安丘一男子回老家创业

2015-01-08来源 : 互联网

安丘市辉渠镇小麦峪村村民杨建全原本在安丘城区打工,2008年,他回到老家开了馒头店,走上了回乡创业的道路,每年能收入四五万元。2014年,他又参加了该村“双改”工程,并借村里发展农村旅游的机遇,开起了农家乐,成了一名饭店**。1月2日,记者来到小麦峪村见到了杨建全,他表示,目前他正在建设大棚饭店,打算扩大“产业”,下一步,他还将建成蔬菜**园,饭店的用菜,全都出自这里。杨建全说:“我要好好在家发展,守着村庄守着家创业,我不会离开了。”

回乡

买不起房想回家

34岁的杨建全是土生土长的安丘市辉渠镇小麦峪村村民。这个村子里的大部分年轻人已外出打工,留在村子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家。目前,该村与杨建全年龄相仿的青年只有约10人。

早在2002年,杨建全也和村里人一样来到安丘城区打工。因为他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等到儿子上幼儿园后,杨建全的妻子也随他来到安丘城区打工,两人租住在一间小房子里。

后来,很多同乡人开始在城里买房子,这让杨建全犯了愁。由于打零工挣*少,还要支付房租,再加上生活费、儿子上学的费用等家庭日常开销,他们的工资已所剩无几,根本攒不出*买房,这让杨建全开始打“退堂鼓”了。2008年7月份,杨建全回到了小麦峪村。

“其实我不喜欢城市里的喧嚣,特别想回老家,回到农村,享受农村安静的日子。”杨建全说。

起步

学蒸馒头开了店

回村后,从小没干多少农活的杨建全并没选择种地,而是走上了创业之路。杨建全的一个亲戚做蒸馒头的生意,他便去拜了师傅,学习蒸馒头。由于没有足够的本*买新设备,杨建全就淘换了点旧设备,自己组装起来,没过多久,馒头店正式开工了。他摇身一变,从建筑工人变成了馒头店的**。

从此以后,杨建全每天早上4时就要起床,到村子北面的老屋里和面、压面、蒸馒头。一年到头,几乎天天不得闲,别人起床时,他已开始了另一场忙碌。

杨建全表示,冬天馒头销量少,一早上只做200多斤面的馒头,夏天每天早上要做七八百斤面的馒头,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元。杨建全一个人忙不过来,妻子、妹妹都成了他手下的“小兵”.

机遇 发展乡村旅游,开起农家乐

2014年3月,小麦峪村的厨卫“双改”工程开始全面实施,21户加入了该村**批改造工程,杨建全是**个而且是*年轻的“革命者”,**完成改造,并开起了农家乐,2014年7月份正式营业。

“很多村民对乡村游并没有概念,也不知农家乐是什么,他们意识不到这会给村庄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杨建全说,他知道旅游现在是热点,城里人也向往到乡村旅游,所以这对他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

他投入10万多元完成两处房子的改造,财政补贴了3.2万元。改造之后,不大的院子变得干净敞亮,厨房、卫生间、洗澡间一应俱全,金黄色的玉米、*红色的辣椒挂在墙上,乡村味道十足。

“很值,把我和父母的两处房子改造了,母亲住上了有卫生间、厨房的房子,方便了很多,而且冬天也能洗热水澡了。”杨建全说,抛开发展乡村游不说,居住环境的改变就让他感到很舒心。

农家乐开门纳客之后,他的工作量瞬间加大,每天早上4时起床开始忙活,10时开始做饭,中午只有1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下来*多睡5个小时,但源源不断的客流让他感到欣慰。“参加农家乐的改造,是我至今做出的*正确的决定。”杨建全说,虽然现在很辛苦,但是心里很充实。

“我原来就是个建筑工人,自从决定加入改造工程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厨子。”杨建全笑着说,以前他只是偶尔做几个家常菜,现在每天都要变着花样做菜。开农家乐需要做出地道的特色菜,为此,他每天都在研究如何做菜,经常向村里的老人请教该怎么炒菜。“我原来偶尔做顿饭,没想到现在成了天天做饭炒菜的厨子。”杨建全说。

1月2日中午,杨建全家里来了客人,不是乡村游的游客,而是邻村村民想在这里给孩子办生日宴。“冬季很少有游客来,**也就一桌两桌的,去年国庆节时游客很多,门前的小广场都摆上了餐桌。”杨建全说,除了完成接待游客的任务,他如今已承办了多次婚宴、生日宴,农家乐现在成了饭店。由于刚开业,收入不算理想,5个月挣了万余元,不过,杨建全相信生意会越来越好。

规划 自建大棚,直供农家乐用菜

冬季是当地农家乐的淡季,杨建全本可享受安逸,不过他却想趁着农闲,筹划扩大自己的“产业”.

1月2日,记者在杨建全的农家小院南侧看到,地里已搭起了水泥架构,他打算建大棚。杨建全说,2008年刚回家时他就看上了这8亩地,想承包下来建蔬菜**园,但当时已被人承包。2014年,这块地的合同到期,他终于把地承包到手。

“我不会种地,也没种过大棚,外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杨建全说,他通过朋友到了寿光,学习种冬暖式大棚的技术,可是去了后还没学种菜,却无意间看到了寿光的一家大棚饭店。

回到小麦峪村,杨建全把这8亩地做了规划,趁着冬季把地整理好,10米宽、50米长的那片建大棚开饭店。“这样以来,农家乐的规模就扩大了,大型的婚宴也能承担,旅游旺季可以接纳更多的游客就餐。”杨建全告诉记者,他经常憧憬着自己新饭店的样子,甚至已经想好了桌凳的样式。

紧邻大棚饭店的位置,杨建全要种樱桃树,树苗都订好了,3年后就可以采摘了。另外还有4亩多地,由于资金不足,只能等到春天时种露天蔬菜,七八月份时再建大棚种草莓。“草莓是其中一种,我想把这块地建成蔬菜**园,饭店的用菜,全都出自这个大棚,从地头到餐桌就这几米的距离。”杨建全说,目前面临的*大困难是资金,在村里贷款是难题,他的这两项投入需要30万元左右。

亲情

母亲跟着享福

杨建全的母亲李学英今年58岁,之前杨建全在外面打工的时候,*让她难以忍受的是孩子不在身边,感觉非常孤单。后来,她生了一场大病,并做了截肢手术,现在只能在家养着。然而,宁谧的山村带给她的不是安静的享受,而是经受着孤独的折磨。

“之前她一个人在家总是胡思乱想,经常闷闷不乐,对身体恢复也不好。”杨建全说。

不过,自从杨建全回乡后,他的母亲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脸上也有了笑容,心情舒畅了,现在还经常在农家乐帮忙择菜,并且不时跟客人攀谈起来,身体也好了很多。

记者见到李学英时,她开心地对记者说:“自从村里发展乡村游、儿子开了农家乐后,家里热闹了许多,手上也有活干了,感觉自己还能帮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心里也特别开心。现在*让我感到幸福的是,儿子和女儿能天天陪在自己身边。”

大儿子杨建全做馒头开饭店后,李学英的小儿子一看形势不错,也不出去打工了,在村里的一个合作社谋了个差事,销售农特产品。嫁到邻村的女儿也回娘家帮忙,李学英天天都能看到三个孩子,村里人很是羡慕。“女儿每天都炒菜给我吃,可不是每个当娘的都有这个福气。”李学英非常开心地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儿孙绕膝让她感到很满足。

“现在,小麦峪村就是我的创业场,我要好好在家发展,守着村庄守着家创业,我不会离开了。”杨建全说,现在村里年轻人很少,他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带动更多年轻人回家创业。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