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基层财政人员对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有这样一些感受:“撒芝麻盐”、“要*不容易,配套更费劲”、“打酱油的*不能买醋”……记者从省财政厅了解到,针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多、规模大、使用分散等问题,去年,山东加快推进转移支付改革,**专项转移资金从2013年的243项压减到了71项,两年减少70.8%。
市场竞争充分领域**安排专项资金
准备配套资金、逐级申请上报、要来“打酱油的*”不能拿去“买醋”,管理多头、麻烦重重,对于市县财政来说,来自上级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据记者了解,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多、规模大、使用分散的问题由来已久。据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山东省有243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涉及到50多个部门和单位,几乎每个**部门都有专项,有的部门甚至有十几项,不少项目跨部门交叉重复。
记者采访了解到,专项资金过多过于分散,不但存在资金重复安排的问题,而且过于分散的财政资金就像“撒芝麻盐”,无法形成合力干大事儿。不仅如此,弄虚作假、权力寻租也是专项转移支付管理中的弊病。
对此,从2013年开始,山东加快推进转移支付改革,引导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记者从省财政厅了解到,在大力清理压减专项转移支付上,山东采取“压减一批、结合一批、调整一批、整合一批、下放一批、并入一批”的办法,**专项资金从2013年的243项压减到去年的99项,今年又进一步压减到71项,两年减少70.8%。
山东省财政厅预算处调研员王元强告诉记者,除了大力清理压减一批,对于保留的专项,除了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按人头算账的据实结算资金,其他专项资金的规模也统一压减10%,腾出的资金主要用于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公共服务支出。
山东**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又给专项资金的设立和管理定下杠杠。比如,规定今后凡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领域,一律**安排专项资金;各级要在“十三五”前大幅度压减或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建立专项资金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设立执行期限,期满自动撤销等。
把更多的*用在***上
对于改革后仍需保留的专项资金,如何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资金效益呢?记者从省财政厅了解到,我省改变了专项转移支付长期形成的层层报项目、分资金的做法,按因素法切块下达资金。其中,去年**按因素法分配的专项资金比例已经达到了53.9%,市县财政在统筹安排资金上更灵活了。
部分专项资金在使用上采用竞争性分配的方法,比如自主创新、小农水**县建设等专项,通过公开招标、**评审的方式,择优扶持、优中选优。山东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副处长牛红告诉记者,竞争性分配的目的是“把更多的*用在***上”,集中资金通过竞争立项、公开评审的方式评选出***,支持**产业方向。
据了解,去年我省安排资金43.43亿元,采取竞争性分配的方式,带动市县财政投入11.69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1240.77亿元,**支持了自主创新、工业提质增效升级、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田排灌工程、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等项目建设。
对于教育、低保、公共卫生等民生领域的转移支付手段,山东也进行了分配方式的探索,在转移支付的测算分配上,由户籍人口扩展到常住人口,力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转移支付政策也能发挥激励性的作用。据省财政厅预算处调研员王元强介绍,今年,省财政拿出了20亿元,用于实施激励性转移支付政策,把新增转移支付和转方式调结构的成效挂钩,按照各地服务业发展、节能减排、城镇化建设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配,引导地方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