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妇做手工挂面40年伤感手艺无人继承

2015-07-13来源 : 互联网

13日凌晨四点,全村人还在睡梦中,72岁的马文山就起床开始做挂面了。“雨天不能做,阴冷天不能做,做手工挂面全靠晴天。”老伴儿刘文宣说,上个月马文山摘柿子,从树上摔了下来,养了一个月才好些了,现在全靠70岁的她和面。

面粉加增白剂后,和出的面没有劲儿,不能做手工挂面,所以他们专门挑本色面粉,加入食盐和水,在大缸中反复揉压增加弹性。“早年马家很穷,兄弟多吃不上饭,就跟着姑姑学做挂面。那时很多乡亲家做挂面,*不了几个*,不过能剩点挂面顶针(边角料)吃。”刘文宣说,靠这门手艺夫妻俩拉扯大了三个儿女,如今儿女们有的在北京,有的在石家庄,家里只剩下他们俩。孩子们想让他们到城市里养老,可他们还是不愿放下手艺。“每天做点挂面,全当锻炼身体。”马文山说,以前身体壮实,每天能做150斤挂面,现在身体不行了,每天只能做60斤。面和好了,开始长时间醒面,让水和盐在面团中充分渗透、发酵,变得越来越有劲儿。

面醒好了,马文山将面团切成几块,然后在案板上搓成大拇指粗细的面条,并盘在大盆里。随后,马文山又把长长的面条从盆里取出反复揉搓,直至筷子粗细。然后再醒一段时间,之后马文山将细细的面条,缠绕在两根木杆上,*后放入专用的箱洞中,等几十对木杆都绕完放入箱洞,再用棉被和草苫盖起来,再醒一遍。等面醒好了,刘文宣就把绕在木杆上的面挂到墙上用力拉,从20厘米一圈儿的细面条拉成1米长一圈儿的超细面条,然后再放进箱洞继续醒面。

上午10时许,马文山踩着凳子将细面条挂到院子中3米高的木架上,在挂上的一瞬间,刘文宣在下面用力一抻,1米长一圈儿的超细面条瞬间变成2.5米长的挂面。刘文宣算过,60斤面*后能拉成20公里长的细挂面。一根根挂面倾泻下来,如瀑如弦。这种古老手艺,流传了上千年,无极诗人王晓攀赋诗一*:“莫道挂面价低廉,丝丝辛劳尽饱含。价低不省手工力,序繁自有绝艺传。乡土淳味非易得,游子箸尖乡情缠。都市筵席少食欲,无极味道多垂涎。”

吃完午饭,挂面晒干了。马文山把挂面切成段,刘文宣用纸张卷起来。他们的挂面深受欢迎,每**午都有不少人等着拿货。刘路勋就是其中一位,他用**宣传无极味道、家乡风味,通过淘宝网把老两口的挂面卖到了全国各地,*远的到了新疆。“都是身在外地的老乡们买的,地道的手工挂面,一上网就被*光。”刘路勋说,两位老人年已古稀,产量有限,不能适应当今电商发展需要。而这种手艺工序繁琐、利润单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无人继承,令人伤感。

标签: 美食 食谱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