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完“村官”哪里去?曾是困扰许多“大学生村官”出路的老大难。
浙江长兴县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出路,支持他们在职创业,为其任职期满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多元化渠道,为基层干部队伍积蓄了后备力量,为劳动力日渐流失的农村再造了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县委书记刘国富说,“长兴样本”在**、经济、社会上产生的三重“综合效益”。
“这些大学生,每个人比引进一个项目还有价值”
同许多县委书记担忧“大学生村官”届满后的出路不同,在长兴县委书记刘国富眼中,本县的“大学生村官”们不是包袱,而是**。
“我特别喜欢这些年轻人,每个人都比我引进一个项目还有价值!”刘国富说,“不是当完‘村官’就当‘乡官’,也不是所有人届满后都能到机关,这条路太窄,我们采取多种办法引导他们在职创业,以创业带就业。”
长兴县是浙江省**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大学生”的市县之一。自2006年以来,全县累计选拔313名大学毕业生到村或社区工作。到今年上半年,有创业意向及项目的“大学生村官”达82人,其中54人启动实施创业项目,“大学生村官”出路出现多元化:54人中从事农业类项目17人、工业类项目7人、服务类项目30人,带动周边数千名群众就业。
据长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邱见春介绍,为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县里给每位“大学生村官”配了“三名师傅”:一些乡镇在职或退休干部担任“联系导师”,村支部书记担任“业务导师”,村经济合作社长或种养大户担任“实习导师”。县里还选择27名相关领域的**、企业家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助选择创业项目,从技术、管理到营销传帮带,让这些年轻人开好头、起好步。
为化解创业初期的****问题,长兴县把“大学生村官”创业纳入享受****等优惠政策的范围,今年又探索通过社会化募集建立*期5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资金。目前,已有十几名大学生村官拿到了创业贷款。
浙江长兴县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出路,支持他们在职创业,为其任职期满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多元化渠道,为基层干部队伍积蓄了后备力量,为劳动力日渐流失的农村再造了新型农业生产主体。
打造一批懂农村、了解农民的干部“蓄水池”
刘国富说,长兴县鼓励“大学生村官”队伍在职创业、广泛接触农民,就是着眼于若干年后从其中脱颖而出一批同农民生活过、了解农村的干部。
学农活、学方言,进水田、进大棚,在长兴县“大学生村官”中成为普遍现象。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的女孩子杨吉利,红着脸跟村妇女主任走村串户送计划生育政策和器具,挨过白眼,受过驱赶,但学会了如何同农民打交道;毕业只有一年的倪敏为帮助村民承接来料加工订单,怀揣一包名片来到义乌小商品市场,啃着面包**跑下千余个店面。
据邱见春介绍,组织部门安排“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机关科室轮岗锻炼,有的乡镇还采取了“上午在村,下午在乡镇”的模式,使他们充分了解乡镇机关工作的特点与有关科室业务。长兴县在公务员考试中,对任职两年以上且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加分,畅通他们进入党政干部队伍的通道。目前共有28人考取公务员,11人被事业单位录用。
长兴县已有20多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虹星桥镇港口村“大学生村官”王瑛成立专业合作社,并提出要在3个月内认识村里所有党员、承包组长,用半年时间认识全体村民,用1年时间让全村村民接受、肯定自己。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她高票当选村委会委员。泗安镇三里亭村“大学生村官”谢勇在创业中树立威信,牵头协调征地拆迁问题时,成功解决镇中心小学涉及50余农户的土地征用历史遗留问题,今年被镇党委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
更新农村劳动队伍结构再造新型农村生产主体
李家巷镇李家巷村是一个工业村,近年来村民纷纷“洗脚上岸”,到工矿企业务工、就业,种地农民减少,大片田地每年只种一季水稻,不但资源浪费,而且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传承问题成为困扰。而村里的“大村生村官”杨吉利,通过自己的创业,正在改变这一状况。
长兴县农办主任傅仕松说,在农村传统务农劳动力减少、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人才的现状下,“大学生村官”创业正悄然改变农村劳动力结构,解决新时期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缺失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成为推动土地流转的主体。林城镇塘南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费欢在镇村干部支持下,登门到葡萄种植户中一家家做思想工作,顺利实现土地流转,改变了葡萄种植“四分五裂”难以连片的现状,建立葡萄种植基地。虹星桥镇港口村有流转土地300多亩,但无人问津,王瑛带头出资合股承包其中50多亩地发展大棚蔬菜,在她带动下,余下土地很快被15户村民承包。
“我们还成为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雉城镇白阜村“大学生村官”宁水平说。他与其他6名“大学生村官”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大棚草莓,探索出“村官”与种植**户分组“竞争种植”、一棚多种等种植新模式,带动村民发展草莓300多亩。
不少“大学生村官”还聚合了农村闲散劳动力。二界岭乡太平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倪敏发现,村中闲置在家的妇女较多,有的天天打麻将,她便同联合别人创建“巧手坊”来料加工基地,解决了大批农村妇女无事可做的问题。谢勇通过创办容器苗基地,解决了本村四个承包组剩余劳动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