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涌现理财一族大二学生做“微型私募”

2014-06-09来源 : 互联网

大二学生周骥达经常会看看股市行情。记者马骏摄

越蹿越高的CPI,让一向被认为“只会花*,不会**”的大学生也不得不思考如何让手头的*保值的问题。虽然还没有固定收入,但已有热衷理财的学生将并不宽裕的生活费凑到一起,一同闯荡股市;而那些原本对理财一窍不通的学生,也开始走进银行,向理财顾问咨询:“有什么适合我的理财方式吗?”

周骥达同学主持“微型**”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的大二学生周骥达虽然刚满20岁,却已经是个小有资历的股民了。2009年高考一毕业,他就把自己积攒下来的2万元压岁*投到股市,做了一单泰润**。那一年,这只股票从13块变成了26块,周骥达的2万元也变成了4万元。后来家里给他追加了投资,班里两个关系好的同学也把自己攒下的生活费交给周骥达,大家集资炒股,打算甘苦与共。“我们的团队就类似于一个微型**,现在的仓位在11万左右。我是做决策的人,相当于一个基金经理。”周骥达笑道。

理念不能只靠利息维持生活

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为何如此热衷金融?周骥达以相当老练的口气告诉记者:“目前通货膨胀,虽然存款利息提高了,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仅靠利息维持以后的生活是很困难的,必须寻找*生*的途径。”

抱着这样的念头,周骥达将金融理论和证券分析的书当作自己的课外读物,每个双休日,他都骑车去复旦辅修金融学。在QQ群里他也以*年轻成员的身份,和那些在股市混迹多年的大哥甚至叔叔伯伯们讨论炒股经验,专业知识就这样慢慢丰富起来。

和大多数学生一样,周骥达他们并没有多少*。凭借专业特长,他们平时会去拍些婚礼摄影,一个月约有1000元左右收入,维持日常开销。他们将那些从压岁*、生活费里省出的少量资金投入股市,希望能迈出“*生*”的**步。

原则不能只看账面浮亏

炒股的日子,周骥达也见过一些风浪。有一段时间见股市大好,他也曾增加投入,结果被打了下来,一套就是三个月;赢利*多的**,碰到涨停板,大概进账一万五千元,但这份喜悦并未维持多久,跌停板又来了。“开始的时候心理上总会受点冲击。”周骥达说,“看见收益少了很多,会心情不好,很不爽。后来,慢慢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长线,对于这些短线的收益就不那么看重了。毕竟只是账面浮亏,维持一个好心态才是*重要的。”

做长线,也是为了学业的考虑。每天下课后,周骥达会去看看收盘价如何,他估算了一下,每天花在炒股上的时间大概半个小时。做短线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周骥达认为,对学生来说并非*佳选择。

关系口头协议维持“**”合作

作为“基金经理”,周骥达独自面对涨跌盈亏,所有压力基本上都是独自承担。团队成员们只负责出*、收*,平时并不关注股市。在他们眼里,这种仅靠口头协议维持的合作关系,并不存在什么矛盾纠纷。因为关系够铁,他们给了周骥达充分的信任和决策权。但周骥达承认,如果还有更多的人要参与,可能就需要签署书面协议了。

“做股票,有一部分是运气的因素。”周骥达说,“但更重要的是肯学习,多看书。”这位学校创业社的核心成员,已经在为他的创业梦作着精细的准备。而他的理想状态是手头有300万资金,其中100万炒黄金,150万投在股市,其他则作准备金使用。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