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叔叔,你们赶紧过来把我爸爸抓起来,我还是未成年人,他刚才趁我不在,偷看了我的**,还看了我的QQ聊天记录,并删除了我的一些好友。”4日上午,南京雨花台公安分局铁心桥派出所接到的**。后经民警开导劝说,**要求抓爸爸的小张,又恳请民警不要再批评他爸爸,并表示会和爸爸多沟通。据7月7日《现代快报》
“学校曾组织我们学习过《未成年人保**》。爸爸妈妈的行为肯定是违法行为,请派出所警察叔叔处理他们。”一个13岁的孩子,能以大人的口吻来“普法”,实在难能可贵,家长理应感到汗颜。
在现实中,很多家长主张给予孩子全方位的保护,不仅在学习、生活上关怀备至,在社交方面更是谨小慎微。有的用不太光明的手段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如随意拆开孩子的信件,偷看他们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聊天记录等。殊不知,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应当看到,孩子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而需要自己的交往空间和人际圈子,以成人思维限定他们该交什么样的朋友,该说什么样的话,显然是欠妥的。事实证明,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未成年人一样可以过得精彩。有不少人像写日记一样,把QQ、**、微博经营成了“私人花园”。如果家长能够静下心来深入了解和发掘,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彩,改变原有的看法,而非动辄规定若干“不准”。
当然,对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孩子来说,其上网时间、方式应该受到约束。但想要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应该平心静气俯下身来,跟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偷偷摸摸地做些见不得光的事。
由此可见,对“孩子**抓爸爸”的事件不可一笑而过,而必须进行反思。网络是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则有利,用之不当则有害。这就需要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全面学习相关知识,善用新媒体,学会趋利避害。同时,还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耐心,走进孩子的世界,跟他们沟通交流,让其感受到家长给予的关注和关爱。如此,才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信息社会,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