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说:“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
道德力量高于任何制度约束,能让文明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威海在乡村文明行动中,以设立基层善行义举四德榜为抓手,以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为驱动,以创立富有区域特色的“德文化”品牌为创新,实现了文明素质的普遍提升。
四德榜竖起道德标尺“你还认识咱村的曲学田吗?人家都当上诚信**户啦。”一个晴朗的午后,荣成市崖头街道办碌对岛村村民孙富春,带着走娘家的姐姐参观村里的“新地标”--四德榜。
“是这个吧?排在第二个呢,这么光荣。”姐姐指着一张照片,靠近了细看,“我有些日子没回来,咱村里变化可不小呀。”
“可不是嘛!尤其是立起这个四德榜后,人人都争先进,个个都想上榜,不管是小区卫生还是村民的精神面貌都更好了。”孙富春颇感自豪。
在碌对岛村,村民想上四德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日常记录、层层评议、投票当选。
村里成立了由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及村民代表组成的诚信道德评议委员会,建立了村民“四德”建设档案,每个季度评议委员会把各家各户的档案记录收集整理,统一汇总到台账上面。
每个楼道的墙上,都挂着一个银灰色的投票箱。村里为每位村民都建立了“四德”台账,到了年终,每家每户以及评议委员会经过打分、汇总、投票等多项环节,*终评选出百姓心目中的**典型,并在“四德榜”上张榜公布,大力表彰。
“之所以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就是要增强四德榜在村民心中的分量,让真正做好事的人才能上榜。”村委干部表示。
乡村文明的落脚点在于“文明”.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追求个人道德完善,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是*高形式的行为约束,也是*理想的社会状态。
如何推动群众文明素质的提升?全省乡村文明行动中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的好抓手--四德榜。
它立在*基层,面向*普通的乡村百姓,没有高门槛,只要做了好事就能上榜。四德榜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普通百姓当中的厚德之人,做了好事能让大家都看得见;四德榜也是一根尺子,有了榜上的**,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量一量自己,以后的为人处事也会掂量掂量。
据统计,目前全市90%的村(居)设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全市90%以上的村建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各类群众组织。如今,随便走进威海的乡村,在村子*显眼的地方,必定立着一排四德榜;而村民*关注的地方,必定也是这排四德榜。
“谁又上榜了?”“做了什么好事?”这样的话题取代了家长里短,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而兴德向善之风,也随之在广大乡村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