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标准化的木耳大棚,一块块碧绿的稻田,一池池盛开的荷花,一座座繁忙生产的农产品加工车间……盛夏时节,笔者漫步在鱼台大地,“***”感受到这片沃野平畴,处处演绎着发展现代农业的绿色“变奏曲”。
农业****园:鼓起农民腰包
7月5日,烈日高照,鱼台县滨湖街道李集村500亩现代食用菌产业标准**园内,路平渠直,流水潺潺,管道交错,大棚相连。“我们这个园区有260多个大棚,每个棚都安装了微喷系统,配置了杀虫灯、防虫网,生产出的木耳**是正宗的绿色蔬菜,在市场上每公斤卖到28元以上。”木耳种植大户刘超高兴地说。
滨湖街道李集村有多年种植木耳的历史,由于分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导致村民效益差、收入低。去年该村立足实际,在鱼台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争取上级扶持资金600多万元,建设了现代食用菌产业标准**园区,对村里的木耳产业进行了升级换代,夯实了村民收入致富的基础。“这个项目由我们公司负责,主要建设***规范化木耳生产菇房318栋,引进优良菌种2至3个,使木耳的栽培量达到1500万袋,产量达5万吨,年纯利3000万元。”鱼台县华锦食用菌有限公司经理李华介绍说。
滨湖街道李集村建设现代食用菌产业标准**园起到了“吹糠见米”的效果。村民李丙成在原来2个大棚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20余万元,新建大棚4个,现已收入25万元。
目前,全县农业**园区面积15万亩,新建毛木耳标准**园1处;木耳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生产能力达2.5亿余袋,年产毛木耳250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近6亿元。
标准化生产基地:塑造农产品品牌
“俺地里的水稻,都是按标准化要求管护,人工拔草,不施农药,生产的大米在市场上很**。”7月9日,在鱼台县王鲁镇王鲁村有机稻米生产基地里,正在拔草的村民王红梅,谈起标准化种植带来的好处时喜不自禁。“这个基地共有1300亩,由淯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吸收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起来的。项目建设完成后,每年生产有机稻谷90吨、**特色稻谷450吨,实现经济收入1260万元。”王鲁镇王鲁村党支部书记王启龙说。
为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村民收入,鱼台县以创建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目标,按照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打绿色生态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同时,积极构建起覆盖全县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形成对农产品生产、储运、销售及产地环境等“从农田到餐桌”进行全过程的监控检测能力。目前,全县已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5处,“三品”认证10个,面积达12万亩。
专业合作组织:引起“蝶变效应”
“自从加入了合作社,家里每年有了固定收入,比自己单纯种地强多啦!”鱼台县经济开发区米滩村李绍平,将自己的12亩地承包给合作社,每亩地租金1000元,加入兴业养鱼专业合作社后,光分红一年就比以前多收入1500元。
据鱼台县兴业养鱼专业合作社社长李绍超介绍,去年,他投资300万元,建立了500余亩集苗培育、原料供应、技术指导、市场销售于为一体的农业立体****园,先后吸收社员60余户,年产**鱼1000吨,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
鱼台县注重培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能人”领办、部门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创办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构建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92个,发展家庭农场26家,带动发展基地60余万亩,交叉带动农户5.8万户,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户均增收10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