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留守,坚持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觅食”的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有着几十年种地经验的“老把式”,凭借自己传统的生产经验精耕细作,但是仍然只能勉强解决饥饱 。如今,年轻的“农二代”开始“回归”,他们从书本、网络上学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他们用自己聪敏的大脑和眼光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带到全国各地销售,甚至走出**上了外国人的餐桌。“农二代”们真的不简单。然而,有些人成功了,*得盆满钵满,也有人亏损了,亏得血本无归。
农二代成功经验一
眼光好,能抓住农业发展机遇
“虽然很多人现在都把目光投向了农村,但是只有那些有头脑会经营的才能真正取得成功。”青岛市农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规模粗放经营模式并不会比农民小家小户的精耕细作多产,部分投资者盲目包地不懂经营风险就很大。因此在抓住农业发展这一机遇的同时必须懂得经营,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并且有合理的规划。”
“不管是种植还是养殖*先必须得找到销路,然后还得**生产力,产不出东西是一方面,有了产品卖不出去更是个问题。”青岛凯顺养兔专业合作社的理事**海清对此深有体会。创业初期,由于不懂得饲养技术,由于环境变化,引进回来的种兔大批患病死亡,勉强活下来的又出现了品系误差,成年后毛色、花色褪变……为此,高海清专程去康大集团的肉兔产业公司学习养殖技术,并打开了市场,渐渐**了“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高海清告诉记者,养兔子的学问很大,比如兔场要建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需要干燥通风;定期打对应的预防针等,必须有完整的养殖流程,不然小兔子特别容易死亡。此外,高海清还聘请了专门的大学生技术员,负责给兔子人工授精和厂区管理。虽然现在高海清的养殖场还是以单一的肉兔产出为主,但是他已经开始探索兔肉深加工和更长远的发展了。从将兔肉通过烤箱烤出来送给客户做礼品,到现在陆续接到烤兔肉订单,他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不久的将来他还打算开一家兔肉特色餐饮店。
农二代成功经验二
懂技术,机械代替“老黄牛”
说到抓住机遇,平度市兰底镇桑园村种粮大户王玉芹**值得一提。2008年看到《****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她立刻以高于别人两倍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了一部分土地,*多的时候高达3000多亩田地,其中2560亩地她种了小麦和玉米,剩下的种了豌豆、土豆等。一个农场这么多地需要多少人耕种?“平时差不多十个人就够了,只有收土豆的时候比较忙,会多雇一些临时工。”面对记者的疑问,王玉芹笑着告诉记者,自己个人拥有价值200万元的大马力机械,建了两个存储农用机械设备的仓库,放置了装载机、联合收割机、深松机、低温烘干机等种粮需要的大小机械设备足足有五十多台。农忙时这些“大家伙”一上阵根本就不需要多少人帮忙。
“‘小麦收’、‘玉米收’夏收和秋收的时候就派上用场了,一亩地它们转两圈就好了。”王玉芹告诉记者,收获、播种都可以同时进行。“前面一个机器收小麦,直接脱粒、烘干,秸秆还田,后面的播种机就把玉米种上了,一遍下来这块儿地就等着来年收获了。”
回想起当年庄稼全靠人来收割 、播种,犁地、运输全靠牛车,现在地里都看不到人影全是大马力机械在劳作的场景,王玉芹笑着说:“这些在过去都是不敢想的事儿。”
2011年,王玉芹联合镇上十户村民成立了山东省青岛凯玉农机合作社,自己任理事长。合作社里共有价值400万元的大马力机械,除了为社员服务之外,她每年还组织合作社几个骨干力量跨区域劳作,给大家增加收入。
农二代成功经验三
有知识:把生产效率提高了近十倍
作为一名“农二代”,胶州市胶东镇于家村的青岛博林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吕胜男是典型的子承父业。2006年从学校毕业的吕胜男原本并没有打算回老家,而是留在城市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自己是*生子女,父母在家忙生意实在是太累,只能回家帮父母。“上学的时候对辣椒加工等也不熟悉,回家之后就从头学起。”吕胜男告诉记者,自己刚回家的时候,父亲只经营辣椒加工,现在他们公司除了辣椒加工之外凡是跟农产品相关的都涉及到了。2006年至今,工厂从3000平米的面积增加到了8000平米左右。年**额也从三十万左右增加到了一两**元。
说起技术的**,吕胜男也比较有发言权。过去公司“打辣椒”用的“绞肉机”***多能加工三四吨辣椒面,还得4个人看着。现在用的大机器只需要 2个人看管,**就可以加工十吨辣椒面。“以前取辣椒籽、取杂质都得靠人工,现在有全套设备,只要把辣椒放进生产线可以流水线作业,出来就可以装袋。”生产效率提高了近十倍,而人工成本并没有增加。
现代农业技术
亩产值从千元涨到250万
“技术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管是抗自然灾害能力还是提高产量方面都能看出显著变化 。”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农技站都要做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有设施温室生产技术、水肥一体化节水农业技术,也有农机、农艺的融合。“这几年水肥一体化农业技术的推广面积就在逐年增大,此技术可以节省成本,提高生产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技站除了将全国先进技术在青岛推广开来,还会自己做一些改良和新的科研实验。由于*到的眼光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在崂山“种地”的青岛崂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述金就将一亩地的产值从1000元增加到了250万元。
小时候,张述金跟父亲一起下田种地,那个年代遇到干旱天没有灌溉技术,小麦浇不上水。即便遇到好时候一亩地也就产800斤粮食,满打满算一年*多挣1000元。为了逃离农村,他来到城市做起了小买卖,卖水果、卖蔬菜起早贪黑攒了一笔钱。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7年前张述金将眼光投向农业,他在崂山包了一块儿地开始探索野生灵芝驯养。“我们通过野生灵芝驯化、种植技术改良,提高了灵芝的抗病性和产量,同时还保存了野生灵芝的药性。”*多的时候,张述金一亩地的干灵芝产量能达到1000多斤,而市场平均售价是五元/克,一亩地的产值就是250万元左右。张述金骄傲地告诉记者,农业大学不少大学生都找他拜师学艺,还有农业大学的教授和专家要去他的地里参观调研。
农业种植风险大
有农场主只种一季小麦就惨败
虽然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不少人投资,但是凡是投资都有风险,有不少投资农业的人甚至亏得血本无归。驯养野生灵芝的张述金就曾因为种植技术跟不上“栽过跟头”。“一开始把之前攒的钱都赔进去了,前妻都跟我离婚了,我一个人带着孩子特别不容易。”
另外,记者了解到由于天气的原因,今年种小麦和玉米的家庭农场不少都亏本了,只有少数资金比较雄厚、管理技术比较先进的农场还勉强能收支平衡。“我今年种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800斤了都没挣钱,很多人种的小麦亩产才400斤肯定都亏了。”平度市种粮大户王玉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2014年小麦收割之前,自己浇了5遍水,每亩地浇一遍水60元,这样一亩地灌溉费用是300元;化肥每亩地得150斤,平均每斤1.6元,共需要240元;小麦种每亩地需要50元;农药打了三遍,加上人工费总共得120元;麦收时,每亩地的机械收割费和拉回家的晾晒费加一起得95元。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以及王玉芹和家人搭上的时间、人力,一亩地的小麦*少得投资850元,而一亩地的小麦平均售价按照 1.2元算的话,800斤只能卖960元,去了成本只剩下110元。
“土地流转费一亩地半年就得500元,怎么算都是赔本了。幸好国家对种粮还有一部分补贴,我还买了保险,再加上我种的是小麦种卖的比别人要贵一些。”王玉芹告诉记者,自己还有点儿经济实力,可以抵御一定的风险,但是不少农场主只种了一季小麦就“逃”了。有个企业老板因为盲目流转土地抱着侥幸心理没有给小麦浇水,导致严重减产,收完小麦后玉米也不敢种了,连农民的土地流转金都没有钱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