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臻:“傻子”技术员 帮农苦亦甜

2014-08-25来源 : 互联网

在东昌府区梁水镇,“大老王”是个名人,特别是在广大菜农的心目中,“大老王”是一个专业技术水平高、为人朴实,性情敦厚的蔬菜**,一言九鼎的胶东汉子。

20多年前,“大老王”从千里之外的寿光县来到梁水镇,发展大棚蔬菜。这些年来,“大老王”顶风冒雪,踏着泥泞,一家家走访农民,发动群众种蔬菜。20多年过去了,“大老王”离井别乡,孤身一人,背负着家人的抱怨,“大老王”以异于常人的执着,圆了他的蔬菜梦————梁水镇从6个大棚起步,到现在超过1.5万亩,亩均收益在3万元以上,全镇蔬菜收入达到2亿多元,人均6000元。

今年59岁的王华臻,是寿光市孙街道办事处边线王村人,黑红的脸脸膛,高高的个头儿,操着一口浓重的胶东腔,地地道道的农民。1992年7月15日,作为寿光市蔬菜协会的技术人才,37岁的王华臻被梁水镇聘请为蔬菜技术员,离开家乡来到千里之外聊城,帮助梁水镇发展大棚蔬菜。

如今,梁水镇的蔬菜产业从无到有,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冬暖式大棚一眼望不到边。年届六旬的王华臻,依然奔波在各个蔬菜大棚,对于这位功不可没的农民技术员,当地菜农们以“大老王”的称呼来表达他们的热情和赞许。而面对周围有些人不解和质疑的眼光,“大老王”说:“聊城人民待我如亲人,聊城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乡,我希望父老乡亲都能靠蔬菜发家致富,只要大家日子好过了,我当个傻子又何妨!”

外来的和尚难念经

(穿着雨靴,一步一身泥,到村里调查摸底;部分群众开始不理解,晚上在路上打了这个“坑人”的外来蔬菜技术员;为了让百姓信服,他当场脱下棉衣,盖在了西红柿上。)

1992年,37岁的王华臻正值壮年,在他的家乡寿光市,他已经是一个种菜能手,是寿光蔬菜协会专业培训的持证上岗的蔬菜技术员,在当地小有名气。可与寿光相比,千里之外的聊城,蔬菜产业还是空白。特别是梁水镇,蔬菜产业基础差,一是盐碱地较多,土地贫脊薄弱,二是群众认识不到蔬菜的经济效益,对种菜有一种抵触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能不能成功**蔬菜种植,王华臻当时心里也没底。

为了打开局面,他决定摸摸情况,先搞试点,然后再慢慢影响带动。王华臻说,那时候,绝大多数村都没有公路,他刚来时又正值雨季,每次到村里去都是穿着雨靴步行,走一趟就是一身水一身泥。几个村走下来,让他感到很大的压力,因为当时梁水镇有40%的土地是盐碱地,同时老百姓非常不理解,甚至认为王华臻是来坑害老百姓的,晚上竟然在半路上截住打了他。几经努力,终于在前李村、蒿庄村、杨庄村等村建了6个棚,每个棚7分地,作为**点。1993年夏天,大棚丰收,**棚平均生产蔬菜1万斤以上,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对于王华臻来说,作为技术员,不被信任是*难受的。有一年,因为天气原因,棚里的西红柿长势不错,但是就是不着色,长相难看,不少农民失去了信心。王化臻到棚里查看病情,悉心指导,让村民用破棉被、棉袄、干麦秸捂盖,几天就能解决问题。可郑营村有个村民不认可,任凭王华臻苦口婆心地劝导,依然反对。*后,王华臻激动地当场脱下自己的棉大衣,盖在了这家村民的西红柿上,并放下一句话:“再有七、八天,西红柿要不红,这大衣我不要了。”一星期后,这位村民把洗得干干净净的棉衣送到王华臻手里,并深深地鞠了一躬。之后的20多天,所有受影响的西红柿全部变红。在大棚外,王华臻静静地待了一个多小时,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涌上心头。

刚开始,老百姓对王华臻的话不是太相信,所以尽管他苦苦劝说,不少村民仍然徘徊不定,让王华臻很是着急。当时,远在寿光的家里,王华臻的妻子还负责两个蔬菜大棚。为了让梁水镇的群众增强信心,王华臻带着村民来到自己家的蔬菜大棚里参观,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王华臻说,为了让更多的农民相信种大棚菜能挣*,那几年,他基本上是想在梁水镇**什么蔬菜品种,就先在老家寿光的大棚里进行试验种植。这样,通过自己的**带动,梁水镇种蔬菜的农民才日渐多了起来。

抛家舍业 几度泪崩

(为怕蔬菜出问题,他忙到大年二十九;除夕之夜,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他一个人泪流满面;三个月没有回家,别人的一句问候,让他再度泪崩。)

蔬菜产业刚刚起步,初来乍到的王华臻还没有掌握好聊城的天气规律,**年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1992年冬天,**批拱棚已经建好,开始育苗,长势不错。腊月十五,眼看快过年了,镇上派车把王华臻送回家。可是刚到家没几天,聊城这边就下起了雪。王华臻心急如焚,因为棚里育的黄瓜苗是嫁接苗,如果菜农做不好防冻措施,幼苗就会被冻死。越想越不放心,不顾家里人的极力劝阻,王华臻立即坐上公共汽车又匆匆赶回聊城,制定了补救措施。为了让棚体保持一定的温度,除了在棚外多盖麦秸之外,他让农民在棚里点上蜡烛,再定时放上一壶开水。做完这些之后,他向菜农做了详细交待,然后才放心地离开,而那时已经到了大年二十九。

现在回想起来,王华臻还是十分感慨。他说,那次镇上又派车冒雪把他送到济南,可济南已经没有去回家的车了,他就住在了济南,所以回到家时已经大年三十。因为雪天路滑,家里人一直担心他的安全,心里还有怨气,所在吃年夜饭时,大人孩子都不理他。王华臻心里明白,实在对家人有愧,他*自走出屋子,听着村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泪流满面。

1994年11月29日,连绵不断的小雨一直下了47天,蔬菜棚里棚外全被水浸泡。为了*救蔬菜,他挨个大棚实地查看灾情,制定诊*方案。这一忙就是三个多月,他没有回家一次。镇里的一位干部看见他心事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王,你瘦了!”王华臻一听,眼泪忍不住哗哗地流下来。因为没人知道,前几天他刚接到家里的电报,说8岁的女儿发高烧不退,打了几针不见效果,让他赶紧回家。可当时正是救灾的关键时期,他走不开,*后他含着眼泪给妻子回了电报。

一句“大老王” 心里热乎乎

(为蔬菜产业,骑着20年超龄服役的摩托车走村串户,风雨无阻;看到贫穷的村民,他慷慷慨解囊,毫不迟疑;他是农民的好朋友,农民送给他一个亲切称呼“大老王”。)

身高一米八五的王华臻,高大魁梧,生性豪爽,乐于助人,为了群众发展蔬菜,他自己掏*帮助农民盖棚。不管严寒酷暑,在梁水镇的乡间小路,田间地头,始终都能见到王华臻高大的身影,他用执着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看到在蔬菜大棚进进出出,忙得脚不沾地,一身土、一身泥,王华臻的敦厚无私**感动梁水镇的老百姓。很多菜农都和王华臻交上了朋友,大家喜欢听他那一口浓重的胶东腔,愿意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和他拉拉家常,唠一唠酸甜苦辣,他们都喜欢叫他“大老王”。

“大老王”到底是个啥人,蒿庄村村民杜风来心里*清楚。“大老王”刚到梁水镇的时候,杜风来家徒四壁,日子过得紧巴巴。在王华臻的帮助下,1993年建了一个蔬菜棚,王华臻也是格外关照,一有空就过去看一看。12月3日那天,杜风来11岁的大女儿放学来到大棚,要两块*交试卷费,可杜风来翻遍全身没掏出一块*,女儿急得直哭,无奈的杜风来也冲着孩子发火。当时,王华臻正在帮杜风来种黄瓜,看到这种情境,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从身上掏出10元*给了杜风来,杜风来推来推去,说什么也不要,*后王华臻只好把*扔在棚里就走了。因为王华臻知道,如果他不掏这10块*,杜风来只能到别人家去借。

刚开始**大棚蔬菜时,看到周围有的村民种了大棚菜,张樊村有6户村民想种大棚黄瓜,但是对黄瓜的高效益半信半疑。王华臻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主动找到几位村民,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王华臻拿出2400元*作为担保,承诺如果种黄瓜赔了*,这些*他就不要了。第二年,这6个村民的大棚黄瓜喜获丰收,挣了*的村民带着*和酒菜找到“大老王”,向他表示感谢。在这6户的影响下,现在张樊村种植蔬菜面积达到200多亩。

正是有了“大老王”无怨无悔地付出,两三年的时间,农民有种菜的积性,蔬菜产业开始进入正轨。大棚越来越多,王华臻越来越忙。看到王华臻这么辛苦,1995年,镇里为他配了一辆“专车”-------济南轻骑K90摩托车。有了摩托车,“大老王”跑的更勤了,干劲更足了。现在这辆有20个年头的摩托车还跟着大老王,早已经超期服役了,摩托车的灯坏了,里程表定格在了178652公里,就再也不走了,轮胎磨平了就换,也不知换了多少个。王华臻说,因为长期骑摩托车野外奔波,两个膝盖患了风湿性关节炎,所以现在一年四季骑摩托车都要穿着护膝。

聊城人实诚 我舍不得走

(面积过万亩,亩均3万元,老百姓腰包鼓了;皱纹多了,两鬓斑白,“大老王”老了;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只要大家伙儿过好了,我就高兴了。)

20多年间,梁水镇蔬菜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镇蔬菜达到1.5万亩,当年建起**个蔬菜大棚的蔬菜的前李村,现在户均一个棚,蔬菜棚有120多个;蔬菜专业村蒿庄村700多人,全村有蔬菜面积700多亩,人均一亩蔬菜。现在,大部分菜农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蔬菜管理技术,亩均收益在3万元以上,全镇蔬菜收入达到2亿多元,人均6000元。

可看看“大老王”,脸上的皱纹,两鬓斑白,不再挺直的腰板……22年,农民致富了,王华臻也老了。

孤身一人在外这么多年,现在工资只有2000多元,对于熟练掌握农业技术的王华臻,不少人不理解,说他是“傻子”。大老王这么拼命,图啥呢?对此,大老王坦言,凭他的技术,每个月挣个五六千元肯定没问题,他在聊城待了这么多年,图的不是*,如果为了挣*,他可能早就是百万富翁了。因为聊城人待人实诚,让他这个外乡人感觉很温暖。每年春节,他从老家回来后,镇上村里的朋友总会排着队请他到家中作客,平时菜农民总会主动找他拉家常,顺便给他送点新鲜蔬菜吃,这都让他心里十分感动,他说聊城人民已经把他当作一家人了,他也把聊城当作了第二个家。

前段时间,东昌府区组织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讲报告团,从全区选了11名先进典型,在全区各单位巡回宣讲。作为农业的典型,王华臻入选了。他在宣讲稿中这样写道:“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虽然大老王现在老了,但只要老百姓需要我,我还是会骑着跟着20年的摩托车走村串户去为农民服务,只要大家伙儿过好了,我就高兴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