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实描绘战争画卷

2014-08-25来源 : 互联网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秋风乍起,吹落黄叶。与肃杀的秋风一起到达赵国的,还有一个令人胆破的消息:赵括兵败身亡,秦将白起在获胜后,坑杀了45万赵国降卒。45万!赵国境内为之空虚。“白起杀降处,露骸千步,积血三尺,地名煞谷。”这次惨烈的战争,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长平之战”。

史学家顾颉刚曾提出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一观点,在他看来,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对于长平之战的研究,这个观点同样成立。煞谷的四十余万冤魂日夜啾鸣,不断提醒着人们去探寻真相,两千多年来,关于“长平之战”的研究始终没有中断。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关于长平之战的研究越来越多:白起作为“战神”的形象越来越丰满,他在几个战场动辄**几十万敌军的做法,让所有人都为之胆寒,几乎达到了“小儿止啼”;赵括作为“无能将军”的形象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所有人都相信,名将赵奢的儿子只会夸夸其谈,胸中实无一策。而那场惨烈战争的真相却堙没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零星散落,未必全真,未必全假,如同浮云遮月,看不分明。

战争的地点到底在什么地方?秦赵双方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吗?白起到底有没有坑杀四十余万赵国降卒?能解开这些谜题的钥匙,早已深埋在上党那片古老的土地之下。如今,李俊杰先生、黄贵庭先生凭地利之便,积多年之功,发微探隐、考据论证,终于写成《长平之战史乘》《长平之役志乘》两书,将“长平之战”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研究历史,只有到达原址去亲身体会,才能有更深的感触。正如李俊杰先生多次在书中提到的,他站在长平之战的遗址上,举目四眺,去感受两千多年前军卒将士的心情。那是一种与天地通、与古人通的精神享受,是一种目及八荒、思接千里的心灵慰藉,这是李俊杰、黄贵庭两位先生从事长平之战研究*得天*厚的优势——地利。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古老文明的三晋大地有着异常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驱使着他们为探究历史、延续文明去努力。

也正是这种浓厚的情感,让两位先生始终对历史、对文化、对古人保持着敬畏之心,他们没有矜才夸能,没有将研究推入牛角尖,而是灵动地一转,将研究拓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语言再多不足倾述四十万赵人之冤魂。”两书以丰富的史料、细致的考据、扎实的论证,将长平之战以全方位、无死角的立体形态展现给读者,让所有开卷者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裨益。但作者又不偏执于任何一种观点,他们只是在积累证据的过程中,进行大胆地假设、小心地论证,他们只是在为更多关心这段历史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正如顾颉刚先生一直强调的那样,“不立一真,惟穷流变。”惟其如此,才能让全书更有价值、更能让人在其中获益。

但这并不意味着书中没有*到的观点和见解。关于赵括,作者的观点同样振聋发聩:赵括非纸上谈兵的将军!古人说,盖棺定论。当赵括战死在长平,司马迁写就史记的时候,“纸上谈兵”就成为对赵括的*终定论。尽管历朝历代总有学者对此提出过疑问,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赵括,这个名将之子、这个在赵国上下看来是*后希望的青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李俊杰仿佛是史学界中的福尔摩斯、是中国的格兰特探长,他在故纸堆中、在文物馆里,寻找着时间的女儿——那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读一读《长平之战史乘》《长平之役志乘》,你会对赵括有一个新的认识,对历史有一个新的认知。

“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李俊杰、黄贵庭两位先生,就以力挽长河洗碧空的魄力,扫开层层的遮蔽,拨云见日,为读者呈现出那段两千多年前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