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慈父 是恩师

2014-08-25来源 : 互联网

7月11日,是**学者、教育家、一代国学**季羡林先生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季老的儿子季承,关门***文忠提前一日来到季老故乡临清祭拜,讲述了他们与季老的点滴往事。

季承:我和父亲季羡林

因父亲被称季老,今年已79岁的季承仍被人喊着季先生。季先生与他的父亲很像,包括朴素的气质,清瘦的面庞,虽然穿运动T恤和短裤仍难掩佝偻。7月9日晚,不顾车马劳顿,他很痛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谈及5年中对于父亲的看法有无改变,季承说:“作为我们家人来讲,对于父亲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和深入。总的来说,我的父亲就是非常朴实、朴素的一个大学者,他虽然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和成就,但朴素的本质始终不变。而这种朴素的本质就来源于家乡,来源于他在这里生活了6年的经历。所以我要感谢家乡对于父亲这种品质的影响。

在父亲刚去世的时候,我曾经写了一本书《我和父亲季羡林》,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中的一种声音就说,我对于父亲有一些褒贬。我觉得总的来说,大家有这样的反应是对的,因为当时父亲在大家当中的威望和我在书中所说的一些东西之间有落差。的确,我是对于父亲有一些评论。但是过了5年之后再看这件事,我扪心自问,写这本书,没有大的错误。如今静下心来想一想,我觉得我说的那些事情,不会掩盖或冲淡了季羡林先生的优点和成就。另外,大家可能还会对我写这本书的动机有些议论,实际上,我从未恶意地想从任何方面来否定我的父亲。不是这样的,我是想讲一讲全面的真实的季羡林。

他说,很多人提到要“为尊者讳”,但我觉得书中所说的这些事情不会影响季先生的品质,所以也谈不上需要避讳的问题。因为我不是想否定他。我这样也是想让大家对于季羡林先生的长处、好处有更深刻的了解。然后更坚定地发扬季羡林先生的一些优点。在我看来,先父季羡林先生的优点就是勤奋、刻苦,不慕虚名。虽然大家有很多恭维,但他都不为所动,还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做人。我觉得这一点在当前这种社会现实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尤其是要发扬季先生这种非常朴素,平易近人的精神,学习他不为声色、名利所动,安安心心踏踏实实的做事的态度。

7月10日,细雨霏霏的憩园里,季先生携妻、子叩拜在季老墓前,一声叹,多少恩怨,而今已作思念。

*文忠:师恩难忘

“学术超男”*文忠因百家讲坛而红遍大江南北,在临清**时间,几乎每个与他擦肩而过的工作人员都想和他合个影,在季羡林纪念馆,他挥毫写下“师恩难忘”,而试笔的那张废纸也被一位中年女粉丝偷偷塞进了包里。

在7月10日举行的临清市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五周年座谈会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文忠**个发言,畅谈了他与季先生的师生情以及对季先生的重新认识。

1984年,18岁的*文忠从上海考到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跟随季先生读书,当时季先生73岁,*文忠比季先生的孙辈年龄还小。“按照学术界的规矩,我和季先生是师生,但从年龄来讲我是孙辈,称呼很有意思,称呼季先生为先生,称呼季先生的夫人为季奶奶,称呼季先生的婶婶为老祖。”*文忠说。

季先生的学生非常多,一直在北大教书,担任过北大的副校长,按照规矩凡是北大毕业生听过他的课,读过他的书都算他的学生。

“但是我呢,一直觉得比较特殊一点,在大学一年级时经常到季先生家里蹭吃蹭喝,像季先生家庭成员一样,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季先生也都让人叫我过去吃。”*文忠说,他是三跪九叩拜的师,按照中国的传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晚辈叩拜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季先生的学术非常广泛,但他的好多学术研究是被迫的,不是他主动要做的。现代的英文著作、德文著作,他都翻译过很多,甚至马恩全集里面都有季羡林先生翻译的**著作。包括散文创作、印度史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佛教史研究,这些都是季先生做出了不起贡献的领域,但对季先生来讲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不是他*早愿意做的。

他*早愿意做的是欧洲学术界*困难的部分,就是古代印欧语言的研究。

“我当时比较小,下决心继承季先生年轻时*看重的学问,当然现在一无所成,无论是天分还是后天的努力,都不及季先生的万分之一。但年轻时代都是这样一直过来的,所以我和季先生有一种特殊的师生感情。我一直讲,我是季门**,不是一般的学生。”*文忠说。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