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老潍县人如何耕地播种,如何建房子……这些场景在奎文区大虞街道刘家庄村村民刘庭瑞的手里得以再现。今年73岁的刘庭瑞,历时一年多,用木头、泡沫等材料制作了人物、农具模型,建了一个“老潍县历史博物馆”,还原了解放前老潍县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令人叹为观止。
从农忙到农闲,场景一一再现
9月1日,记者来到刘庭瑞的家中,参观了他的工作室——他家一间带阳台的卧室。
工作室的东侧摆放着一个六层的架子,架子的*顶层挂着“老潍县历史博物馆”几个大字。架子**层摆放的是刘庭瑞制作的一些动物模型,有螳螂、苍蝇和知了等,下面每一层上都挂着一个牌子,写着本层的摆放主题,依次是“土房建筑”、“耕地播种”、“农闲生活”和“小型农具”。
“土房建筑”描述的是老潍县农民建造房屋的过程,分为刨土打基、夯实地基、盖墙、上瓦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做了一个模型,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现场情况,*后还有两个建成后的土房,一个着重展现室内,一个着重展现室外。记者看到,土房做得非常精细,就连门锁和衣柜锁都和以前的样式一模一样。
建完土房后,紧接着就是农民的田间生活,包括耕地、耙地、拖平、播种、收割和打场等环节,用的都是以前的各种推车、板车、牛车和各种耕种农具、牲口,展现的是当时*真实的农耕画面。之后,是农闲生活。“地里没活的时候,农民们也不闲着,去地里拾粪、捡柴*,在家挑水、磨面等。”刘庭瑞说。
鸡蛋壳、药片壳全部派上用场
据刘庭瑞介绍,所有物件全是用树枝、木棍、铁丝、泡沫、易拉罐、废纸和废布等制成的。“农具、房屋和家具基本是用木头雕刻和连接而成的,人物是用铁丝和木头做出框架后再套上衣服。”刘庭瑞说。
记者看到,每一个“人”都做得非常精细,有黑色细线做的头发,用笔画的五官,得体的衣服,符合自己劳动情形的姿势,无处不体现了刘庭瑞在制作时的用心与细腻。
在“耕地播种”一层里,一个坐牛车的“人”戴着一顶银白色的“帽子”,非常显眼,细看之下竟是一个圆形的药壳。“当初我尝试过用纸、易拉罐做帽子,但效果不好。有**,我突然看到了放药片的壳子,圆圆的,很像个帽子,便把它剪下来当了帽子。还有灶台上的锅,当时也是想尽各种办法,没能找到合适的,有一次给老伴煮鸡蛋时,发现半个鸡蛋壳的形状和大小都很合适,于是我就对一半鸡蛋皮进行加工做成了锅。”刘庭瑞回忆道。
让人了解历史 珍惜当前生活
据了解,刘庭瑞是从2013年7月份开始制作这些东西的,多方面原因促使他产生了这一想法。
“我有3个孙子、1个孙女,他们不知道原来的农民是如何耕作和生活的。”刘庭瑞说,他一直想通过手工制品让子孙后代更生动地了解解放前老潍县农民的生活状态。
去年,刘庭瑞的老伴赵连玉中风,出不了门,刘庭瑞每天都要在家照顾她。在此期间,他闲暇时间比较多。“闲着没事干,我就开始了创作。”刘庭瑞告诉记者,他只是小学文化,但这并不妨碍他创作,因为爱好,他自学学会了画画,手工制作,用一年多的时间建了这个“老潍县历史博物馆”。让人看到后能了解老潍县的历史,忆苦思甜,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今年75岁的赵连玉告诉记者,老伴平时很少出门,即便出去也是为了找材料,平常就喜欢敲敲打打,制作些小玩意儿。
“我*近想制作一套展现老潍县结婚场景的手工制品,那时候结婚迎亲,有抬轿子的,有打灯的,还有敲铜锣吹喇叭的,得有50多个人,非常壮观。”刘庭瑞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