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各开发区存在哪些不足?济南从企业角度进行调查摸底。日前,我市分别向全市9个**以上开发区管委会和180家区内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大,达66.1%。调查显示,有92%的企业反映开发区双回路供电、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另据了解,除外资审批外,我市所有开发区目前没有其他任何行政审批权限。
【体制机制】
无行政审批权办项目手续效率差
在体制机制方面,我市**以上开发区普遍缺乏必要的行政审批权限。据了解,除外资审批外,所有开发区都没有其他任何行政审批权限。在调查中,有65%的企业反映开发区无审批权和“一站式”服务功能,办项目手续仍需跑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审批效率差、时间长。而且,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行政审批部门也未对开发区下放和授权审批权限。
而且,开发区还缺乏相应的行政区划管辖权。目前,全市开发区**实行区办(镇、乡)合一的有两个、部分合一的一个,其余六家均没有相对*立的乡镇、街道、村的管辖管理权,这一现状也增加了征地拆迁、市政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等工作的协调难度。
没有人事管理权,也是开发区面临的一个困境。据调查,多数县(市)区**把开发区作为****的**部门来对待。各开发区均无科级以上任免权,具有科级以下(含科级)任免权的有三家,具有一般人员任免权的有一家,无任何任免权的多达五家。这也使一些开发区人员调配性差,没有竞争激励机制,不利于吸引人才和调动人员积极性。
【行政审批】
项目从立项到开建*长耗时两年
行政审批手续繁琐,流程复杂,效率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在问卷调查中,反映比较集中的是项目建设手续的问题。其中,有70%的企业反映立项、规划、土地、建设、环评等手续繁杂、环节多、收费多、耗时长,从项目立项到开工建设平均用时180天,*长的达730天。这严重影响了项目落地进度,常常导致项目错过*佳发展期,或项目转移到外地投资。
在服务质量和水平方面,有76%的企业反映开发区缺少直接为企业“一站式”办事的机构和职能,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对上、对外协调和报批,在企业和县(市)区以及市直部门之间当“二传手”,大大影响办事效率和效果。有49%的企业反映:行政审批流程设计不合理,重复要材料,前后关系不明确,互相推诿,审批部门缺乏对企业的事前通知和指导,普遍存在“一个文件,企业跑多次”的现象;有些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欠佳,业务水平不高,缺乏服务主动性。
【基础设施】
缺少员工宿舍和班车生活服务设施不足
在调查中,有不少企业反映开发区的市政设施和公共管理落后。其中,有67%的企业反映开发区普遍存在道路不平、交通不便、路灯少、卫生差的问题。而且,基础设施滞后,服务水平低、价格高的现象也存在。调查中,企业对开发区基础设施的满意度仅为37.2%。有92%的企业反映双回路供电、污水管网、供暖管网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
不仅如此,还有67%的企业反映开发区停电、停气等现象时有发生,常常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记者从相关方面了解到,目前,在全市的开发区中,缺少双回路供电的有2家,缺少污水处理系统的有1家,缺少供暖管网的有3家,缺少一级宽带出口的有6家,缺少垃圾处理站的有4家。这些问题造成企业现有生产能力得不到发挥,一些新项目甚至因此无法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