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青州老汉初中文化编出61万字村志

2014-10-22来源 : 互联网

青州市黄楼街道龙塘村72岁村民高传广,带领村里的几位老人,历时9年时间编写了61万字的《龙塘村志》,极大推动了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的认可。10月14日,记者采访了高传广,了解《龙塘村志》编写背后的故事。

想写村志传历史

14日,记者来到青州市黄楼街道龙塘村,走进72岁老人高传广家时,门前晾晒的玉米与干净整洁的院落相映成趣,高传广和几位村民正在院子里翻阅《龙塘村志》。高传广把记者让进屋里,记者一眼就看到了台式电脑旁摆放着的一沓厚厚的手写稿,还有几本已经发黄但是字迹十分工整的简报,桌上还有一些历史材料的书籍。

“我是个农民,中学没上完就去当兵了,退伍后就一直在村里务农,但平时喜好文学。”说起编写村志的原因,高传广说,2000年春节,他约了村中的几位老人编修《青州左卫高氏祖谱》。“因年湮代远,资料匮乏,文稿残缺,传承断代,诸多疑难问题突显出来,使我感到*救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传广说,尤其是有一次他在村里目睹了一个年青人填写入党志愿书时,四处打听他的祖父叫什么名字,更让他感触良多。

“连自己亲人的名字都不知道,何谈家族和家乡的历史,爱家爱乡爱国岂不成了一句空话?”高传广说,有感于此,他便马上召集编修族谱的几位老人以及弟弟高传岗,向村委汇报后,于2001年春节开始着手准备编写《龙塘村志》。

讥讽中毅然前行

“一个只有初二文化程度的农民想要写村志,谈何容易?”高传广说,家人及村民都对他颇有非议。“老伴就是**个敌人,我晚上熬夜白天干活没精神,没少挨她的奚落。更有村民在大街上当面讥讽我是个‘神经病’……”

高传广表示,所有参编村志的成员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而且还要忙农活,面对这*大的文化工程,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更多的收集史料、俚语、典故等,高传广自费买来了笔记本和笔分发给村民们。“当时是想着大家都随身带着,遇到有意思或者没听说过的典故都记下来,本来是想发动大家的力量,结果村志都出版4年多了,连一个都没收上来。”高传广笑着说。

高传广告诉记者,在长达9年的编写过程中,无论春种夏耘,还是秋收冬忙,他天天都惦记着村志的事,白天田间劳作,心中思谋筹划,晚上整理资料编写,从未间断。

“2010年,经过9年多的四处求教及搜集,《龙塘村志》终于要印刷了,多亏了乡谊们的慷慨解囊,250本《龙塘村志》才得以印出来。”高传广感激地说道。

对后世影响深远

高传广为了编写《龙塘村志》,曾特意向《青州市志》主编、全国**的方志学**张景孔求教,并得到了张景孔的大力支持与帮助。61万字的《龙塘村志》出版成册,不仅扭转了村民对高传广等编修人员的看法,也得到了张景孔的高度评价。

10月16日,记者采访张景孔时,他告诉记者,当高传广、高传岗兄弟2004年**次走进他家门时,他就被两兄弟编写村志的痴迷所打动。

作为全国**的方志学**,张景孔对《龙塘村志》给出了**的评价。“《龙塘村志》横陈村庄自然环境、居民姓氏、**经济、军事文化、民俗人物等诸多方面,纵述村庄自然与社会不断演变的历史和现状,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堪称一村之信史、一村之百科全书。”张景孔说。

同时,张景孔表示,《龙塘村志》中**记述村中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对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的变化情况记述的更翔实更具体,并且在记述中多用一些方言俗语,贴近村民生活实际,所以,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都非常鲜明。

“这部村志的出版折射出所有农村的经济文化演变过程,而它对于龙塘村后世的深远影响难以估量。”张景孔说。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