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木旋玩具:六百余年历史手工艺

2015-02-11来源 : 互联网

郯城木旋玩具发祥于鲁南地区临沂市郯城县港上镇北部的樊埝村,俗称“耍货”,源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郯城木旋制品自创始以来,一直以樊埝村为中心,世代相传,共传至第19代,并且历代都有传承比较典型的人物,对木旋制品进行不断创新。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郯城木旋玩具以村民樊继美为代表,生产京剧脸谱、木偶人等,樊埝村木镟玩具的制作完成了由手工向机器生产的方向转变。有资料显示,他们加工生产的木旋玩具已形成***类600多个花色品种,传统作品有古代人物、虎头棒槌、高低棒棒人、燕车、鸟车、八仙花盘、和尚敲木鱼、不倒翁、京剧脸谱、花篮、杂货、木碗、把拉头子、撵钻子等。创新品种有胡桃人、小*车、*箭、飞机、大炮、智力拼盘等。产品不但在***民间工艺品比赛或展览中获奖,被中国美术馆、宋庆龄基金会等单位收藏,还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100多万美元。樊埝村成为闻名遐迩的“木镟玩具之乡”。

关于“木旋玩具之乡”樊埝村的来历,在当地老百姓中广泛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相传在明朝成化年间,樊氏始祖樊木从江苏赣榆逃荒行至沂水河畔,在城西30里的沂河东岸落户。因迫于生计,便拜邻村木匠徐某为师学艺。他很快精通了各种技艺,成为一名出色的木匠。樊木心灵手巧,他根据手拉皮带使钻头转动的原理,制成了简易旋车。开始制作刀把、花棒锤一类简易的玩具。后来,樊木逐渐摸索出一套制作木镟玩具的技艺。晚年他把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孙,后来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都动手制作木旋玩具,这个手艺就这样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樊木当年落户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樊埝村”。

郯城木旋玩具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村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图案设计上,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部分木旋玩具运用机械原理,玩具能运动,且有声音伴随,颇富情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些看似极普通平凡的木旋玩具,却包含着古老的文化内涵,而于游戏中寓意着护生和辟邪的作用。

木旋玩具以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木材为原料,其制作的过程是从“刮树皮”开始的。刮树皮就是用镰刀把杨柳木的树皮刮去。刮完树皮后就把木材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这些木材就可以用了。做木旋玩具的木材一般是较粗点的树枝。树的主干部分可以用来做家具,枝枝杈杈的树枝,留着做不了东西,扔了又可惜,用来做木旋玩具正好。然后开始制毛坯,就是在旋床上先把木头旋成各种毛坯,做不同的木旋玩具有不同的毛坯。如做棒棒人就分两部分——身子和头,做燕车部件就比较多了,车把是一部分,车轮是一部分,车板又是一部分。毛坯做好后,就开始上颜色了。*先是“上粉子”,即在木头表面涂一层粉子,粉子是滑石粉跟水胶混合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上色的时候能比较均匀。打完底子后要晾干,晾干后才能再在上面上颜色。传统的木旋玩具常用的颜色为桃红、草绿、艳黄等艳丽的颜色。彩绘所用图案一般是由老一辈艺人一代代传下来的,根据不同类型玩具绘以各种花卉、动物等适合纹样。色彩和图案都**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上好颜色后,再放到太阳下晾干,整个制作过程就算完成了。

子子孙孙在其前辈的言传身教中,做出各种刀把等日用品以及花篮、花鼓、花枪、高低棒人等玩具,拿到集市、庙会等热闹的地方售卖,以补贴家用。这些拙朴的木旋玩具在几年前还是让孩子们艳羡的“耍物”,在各种的庙会、山会上兜售,在没有电游、电视、各类塑料电动玩具的日子里,这些来源于民间带着乡土气息的木制玩具组成孩子们*幸福的童年生活,提示着*温暖的儿时记忆。出生在樊埝村的孩子,都是从童年起便开始跟着父母学这门手艺。樊埝村人多地少,光靠种地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因此做木旋玩具的手艺被樊埝村人当作了一项农活儿。村上几乎家家都有“旋车”,村民们平时务农,入冬以后便开始忙碌起来。“樊家堰紧靠大沂河,家家全会做耍货。耍货虽然无大用,娃娃拿着笑呵呵。娃娃拿耍货,不要妈妈驮,腾下妈妈好干活,多干活多生产,打败侵略者不困难。”这*歌谣是20世纪50年代左右编的,从中也可以依稀看到关于当年木旋玩具的生产情况。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